沈醉的母亲,在首次见到大特务徐远举后,告诫儿子说:”这个人圆眼尖鼻,性必凶残,得志必暴戾,既不可得罪,又不可深交。” 1943年,徐远举为感谢沈醉在戴笠面前为自己美言,带了礼物来到沈醉家中致谢,并一连住了几日。沈醉家的天井里,桂花正开得热闹,徐远举穿着笔挺的军装,手里提着包装精美的点心,脸上堆满笑意,可那对圆溜溜的眼睛却像鹰隼般,把屋内陈设扫了个遍。 沈醉母亲端着茶盏的手顿了顿,想起初见时的判断,不着痕迹地把孙子孙女往身后拉了拉。 夜里,沈醉陪着徐远举喝酒。酒过三巡,徐远举拍着桌子大谈自己在云南破获的“共党案件”,说到兴起处,猛地抽出腰间配枪,“啪”地拍在桌上:“那些硬骨头,在我手里,没一个能扛过三天!” 沈醉看着泛着冷光的枪身,后背渗出冷汗,耳边突然响起母亲的叮嘱。可面上还得赔着笑,给徐远举满上酒:“徐兄手段,小弟佩服!” 接下来几天,徐远举在沈家进进出出,说是做客,却总爱问东问西。看到沈醉书房里的文件,非要拿起来翻看;遇见家里的佣人,也要上下打量一番。沈醉母亲整日守在佛堂,捻着佛珠的手一刻不停,嘴里念叨着:“这尊瘟神,可何时才能送走。” 终于等到徐远举告辞那日,沈醉送他到巷口。看着汽车扬尘而去,沈醉长舒一口气,转身却看见母亲站在门后,脸色阴沉:“这人狼子野心,日后怕是要惹出大祸。” 沈醉不以为然:“不过是场面上的朋友,逢场作戏罢了。”母亲却摇着头,叹气道:“你身在局中,看不清啊!” 解放战争后期,徐远举负隅顽抗,最终被解放军俘虏。在战犯管理所里,他仍不知悔改,直到多年后,在病痛与悔恨中结束了一生。 沈醉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总忍不住感慨母亲的先见之明。一个普通妇人,仅凭面相和直觉,就看透了一个大特务的本质。而他自己,在特务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直到经历了太多血雨腥风,才明白母亲当年的担忧与无奈。这世间的善恶,有时候不需要太多道理,一眼,或许就能看清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