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的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我也不生孩子,因为我身上流着恶魔的血,这样的血脉必须在我这一代终结。” 在日本战后的一代作家中,村上春树始终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他的小说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其笔下的主人公总是孤独、逃避、游走,他仿佛从不属于这个国家。 但鲜有人知的是,他这种与祖国之间的距离感,来源于一段被压抑的家庭记忆,他的父亲,村上千秋,是一位侵华日军。 村上千秋原是一位僧侣,却在二战期间脱下僧衣,披上军装,被派往中国战场。 战后,他极少谈及那段经历,但据知情者透露,村上千秋在战争中行径残忍,甚至以虐杀中国战俘与平民为“军中趣事”。 他从未表现出丝毫悔意,反而在战后的一次私人聚会中,对所谓“清剿支那暴民”的记忆谈笑风生。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年幼的村上春树心中,作为村上家唯一的独子,春树自小便活在一种复杂的心理空间里。 他既无法否认自己流着村上千秋的血,又无法接受父亲所代表的那种历史角色。 家中那张老照片,村上千秋身着军服、站在中国城镇废墟前笑着摆拍,一直被他藏在抽屉最深处,从未示人。 长大后的村上春树,并没有像大多数日本青年那样热衷于“昭和情结”或自我美化的战争记忆。 他的作品中几乎从不直接书写战争,却总有“失落感”、“遗忘者”、“身份漂泊”等隐喻,他的文学世界似乎建立在对自身身份的否定之上。 他从不吃中国菜,有朋友好奇地问他原因,他只是淡淡一笑:“我不配。” 在他看来,那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味道——而他的血脉,早在战火与屠杀中被玷污。 在私人生活上,村上也始终保持距离感。 他结婚多年,却始终没有子女。 外界猜测他是“自由主义者”或“不喜欢家庭羁绊”,但他曾在日记中写下令人震惊的一句话:“我不生孩子,因为我身上流着恶魔的血,这样的血脉必须在我这一代终结。” 这不仅是一个作家的忏悔,更是一种对历史的默默反抗。 他拒绝让那段未被清算的历史,通过血脉延续,以沉默、冷漠、不归属的姿态,试图在文化与道德之间划清界限。 而讽刺的是,在当代的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声音却愈演愈烈。 学校课本中刻意删减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政治人物频频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媒体公然宣称“南京事件缺乏证据”,甚至有政客提出要“纠正东京审判的偏见”。 这种国家层面的集体失忆,令村上更加痛苦。 他明白,如果不以某种方式留下真实的痕迹,这场历史的责任将会彻底被埋葬。 他的小说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过去并不会死去,它只是伪装成沉默。”有人说,那是村上对日本社会的警告。 尽管他从未公开批判自己的国家,但在国际场合,他数次强调“日本不能回避战争责任”,在耶路撒冷领奖时更是直接点出“我们必须站在高墙对面的鸡蛋那一边”。 这番话在日本右翼引发强烈反弹,却也让许多沉默的日本人感到一丝羞愧。 而村上自己,始终用文字走在一条赎罪之路上。 他的故事里,总有人离家远行,寻找一个没有过去的国度。 他们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在竭力切断那条令人窒息的纽带,那根由历史、杀戮、否认和血缘交织而成的绳索。 在东京近郊的书房里,村上春树仍然每天写作六小时。 他未必是英雄,但他选择了沉默中的清醒。 在一个集体装睡的国家里,村上春树,是为数不多睁着眼活着的人。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
1996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的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觉
牧童的娱论
2025-04-18 14:29:39
0
阅读:87
用户10xxx73
这个日本人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