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61岁大妈到逛市场时,碰到大家都在围观买药材,据说药效很好,价格也公道6元一克。大妈买了750元的药材,不过她不识字,付款时卖家帮她按的数字。谁知几天后,大妈竟发现,卖家帮她多按了一个0,直接付了7500元。大妈急得直跳脚,儿子赶紧通过平台联系卖家,卖家的回答让人目瞪口呆。 4月8号,赵阿姨的老伴在她手机上,偶然发现了一笔7500元的大额支出,老两口平时就买个蔬菜水果,顶多买几瓶药,怎么会有这么一大笔钱呢? 老伴一脸疑惑,拿着手机赶紧问她买什么花了7500元。 7500元?赵阿姨当场就懵了,她根本没有买过这么贵的东西,思量了半天,终于想起来,前几天在市场买了两包中药材,但明明是750元,怎么变成7500了呢? 这时,赵阿姨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原来,4月5号早上,61岁的赵阿姨去市场买菜,见看到一个摊位前围了很多人,她便走过去也凑热闹。 一个中年男子在卖药材,他介绍说,他的药材能治腰疼,治头昏,治腿疼,效果杠杠的。 赵阿姨心动了,刚好她不久前摔了一跤,腿疼了很久,一直不见好,所以她问老板怎么卖。 老板说6块钱一克,赵阿姨才在心里琢磨时,旁边一个大妈大声表示:你给我们少一点,少一点我们三个人都要买的。 但老板坚持,他们的药材货真价实,一毛钱都少不了。 李阿姨见旁边几个大妈都买了,她也跟着买了点。 不过她还没说要多少,也没介绍是什么药材,摊主就用机器现场给她打了两袋粉末,袋子上写着几个字。 老板说,这两袋750元,让她付钱,赵阿姨一听这价钱,心里直突突,是真贵啊,但已经打磨装带了,她也不好说不要。 不过赵阿姨不太识字,扫码付款时,老板站在她身后按了钱数,她自己按了密码,很快就支付成功了。 老板的手机上只是响了一声,并没有到账多少元的语音提醒。 赵阿姨就怕被骗,还专门说:我认不到字,你才不要我骗老婆子,不然我还来找你呢。 老板拍着胸脯保证,他们卖这些东西的都是真材实料,不会哄人。赵阿姨这才放心。 万万没想到,那老板就是个大骗子,欺负她老太婆不识字,悄悄多按了一个0。 发现被骗后,赵大妈赶紧跑到集市上赵对方,结果他没来摆摊,赵大妈急疯了。 因为这笔钱是通过支付宝付的,儿子小李赶紧通过平台联系收款方,给对方留言,希望他们能退换差价,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复。 小李表示:你要是不回复,我只有走法律途径,追究到底,希望你主动联系我。 但直到第二天,对方依然没有回话。 小李再次向平台求助,平台回复称,这笔钱进入对方账户,就是对方的合法收入。为了保护用户,除非对方同意,不然平台不能透漏对方的联系方式。 无奈之下,小李来到派出所,谁知,值班民警又说,这属于民事经济纠纷,不能立案让,让他找法院。 但小李对对方电话、姓名等情况一无所知,法院也无能为力,小李陷入了两难境地。 赵阿姨急得团团转,向记者求助。 在记者的陪同下,赵阿姨再次来到市场找卖药材的摊位,周围的摊主都表示,最近一直没见过他来,他是打游击的到处跑,没有固定的摊位。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卖家通过支付宝上小李的留言打来了电话,但对方的话让赵阿姨目瞪口呆。 卖家一口咬定,那两袋药材本来就是7500块钱,并不是750块,而且当时给赵阿姨说好了才打碎的,可能是她年纪大了,耳朵背没听清。 但赵阿姨记得很清楚,当时卖家说6元一克,总价是750,她也不会花7500块钱去买这些东西。 双方各执一词,卖家最后表示,如果不想要货,那就把货退回,但要扣20%的损耗费。 小李实在想不通,就算再名贵的药材,哪里要的了7500元,所以他询问对方这到底是什么药材。对方称是高质量的铁皮石斛。 那么,按6块钱一克的价格计算,这两袋粉末到底值多少钱呢? 小李将两袋东西放到电子秤上,重量为1.694千克,按照一克6块钱计算,价值为10,164元,这和赵阿姨说的750元对不上,也和卖家说的7500元对不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谁说了谎。 《民法典》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如果真的是赵阿姨所说那样,卖家故意多输一个零,那不管是不是故意的,至少属于不当得利。 因此,赵阿姨有权主张返还多收取的6750元。 《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但是,赵阿姨没有证据,只凭自己的记忆讨要说法,而且卖家拒不承认,她的主张很难得到支持。 为今之计,赵阿姨只能想办法找到当时一起买药财的证人,证明她的主张。 否则,赵阿姨只能吃个哑巴亏,花钱买教训。 经过记者的沟通,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卖家联系了小李,退还了6000块钱,把这两袋粉末拿走了,这样一来,赵阿姨白白损失了1500元。 (信源:1818黄金眼—2025.4.17)
浙江杭州,61岁大妈到逛市场时,碰到大家都在围观买药材,据说药效很好,价格也公道
时光角落的织影师
2025-04-18 14:48: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