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捅破窗户纸:他们也有技术,他们不是

晨曦微光里 2025-04-18 16:43:24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捅破窗户纸:他们也有技术,他们不是不会造电车,是他们压根不想造! 外国车企不是不会造新能源车,而是 “躺着赚钱” 的燃油车让他们没动力转型。 就像中国街头每 10 辆新车里 4 辆是绿牌,今年前三个月新能源车卖了 307 万辆,相当于加油站一年少卖 666 万吨汽油。但欧美车企还在纠结要不要放弃燃油车 —— 毕竟大众、丰田这些老牌车企,燃油车利润率能达到 10%,而电动车普遍只有 3%。 核心矛盾在于 “既得利益”。欧洲车企靠高端燃油车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奔驰 S 级单车利润能买两辆比亚迪汉。德国车企高管曾私下说:“燃油车就像印钞机,转型电动车要拆了印钞机去盖新工厂,股东第一个不答应。” 大众 ID 系列电动车研发投入 270 亿欧元,结果软件系统卡顿、续航虚标,销量还不如比亚迪海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资本家当然不愿干。 技术路线也成了 “甜蜜陷阱”。丰田押注混合动力 20 年,普锐斯累计销量超 2000 万辆,但纯电动车 bZ4X 上市后却因续航缩水被吐槽。日本车企甚至喊出 “全固态电池是未来”,可这项技术还在实验室里,量产时间一拖再拖。反观中国,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三元锂低 30%,比亚迪刀片电池让电动车续航突破 1000 公里,直接把外国车企的技术储备变成 “过时货”。 政策环境也在拖后腿。欧洲虽然喊着 “2035 年禁售燃油车”,但德国政府去年取消了电动车补贴,导致大众 ID.3 在欧洲售价高达 3.7 万欧元,比中国同款贵 40%。美国更绝,《通胀削减法案》规定只有北美组装的电动车才能享受税收抵免,逼得特斯拉把上海工厂的电池技术搬到得州。这种 “保护主义” 政策,反而让外国车企失去了转型的紧迫感。 中国市场的 “鲶鱼效应” 正在改变游戏规则。比亚迪 2023 年全球卖了 300 万辆新能源车,相当于大众 ID 系列的 10 倍。当中国车企带着 “充电 5 分钟续航 180 公里” 的 800V 高压平台杀进欧洲,奔驰、宝马突然发现自己的燃油车优势荡然无存。大众不得不掏出 58 亿美元投资美国 Rivian,想用别人的技术追赶,但 Rivian 自己都泥菩萨过河 ——2024 年交付量只有 5 万辆,股价跌了 90%。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产业话语权的争夺。中国掌握了全球 70% 的动力电池产能,欧美车企却连电池回收都搞不定。当外国车企还在争论 “电动车要不要保留变速箱” 时,中国已经开始测试 “车路协同” 的自动驾驶。就像当年诺基亚不愿放弃塞班系统,如今外国车企的 “燃油车依赖症”,可能会让他们错过汽车工业的下一个百年。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XMBY

XMBY

2
2025-04-19 17:57

特斯拉 大众 宝马 奔驰 :我们不是外国品牌?

楚谜

楚谜

2
2025-04-20 03:59

压根不懂底特律,夏洛特这样的汽车产业城市是如何破产的,产能过剩,美国国内消化不掉。后来靠出口到其他国家才摆脱危机,油车的路一路走来就没有轻松赚钱的时候,不搞电车,是因为怕再次让市场饱和,并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猜你喜欢

晨曦微光里

晨曦微光里

晨曦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