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超话]订单量仅为中国0.43%,美国造船业的困局与“病急乱投医”在全球

幻翠心心 2025-04-18 16:56:50

财经[超话] 订单量仅为中国0.43%,美国造船业的困局与“病急乱投医”

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棋盘上,船舶制造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堪称蓝色命脉的掌控者。在当下,海洋作为贸易的黄金通道,承担着全球约90%(按重量计算)的贸易运输任务,若以价值衡量,这一比例也高达70%。民用船舶不仅是海上贸易的“移动货仓”,更是海上能源开发的“先锋堡垒”,在深海油气开采、岛屿建设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与能源安全。而军用舰艇、潜艇作为海上作战的核心力量,更是构筑起国家安全的海上长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国造船业的历史,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巨著。故事始于殖民时代,彼时新英格兰地区的船坞中,一艘艘木质帆船扬帆起航,开启了美国造船的征程。19世纪上半叶,美国造船业迎来黄金时代,1860年,其商船总吨位飙升至550万吨,超越英国成为全球航运霸主,12万造船工人的身影遍布各大船厂,占全球造船工人总数的35%。那时的美国造船业,无疑是世界造船领域的璀璨明珠,光芒万丈。

然而,自20世纪起,曾经的辉煌逐渐黯淡。随着新兴造船国家的崛起,美国造船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美国虽试图凭借关税壁垒、技术封锁等手段力挽狂澜,却始终未能扭转全面衰退的颓势。如今,美国造船业深陷困境,与巅峰时期相比,宛如天壤之别。

先看军用船舶,在维系美国军事霸权与货币霸权的体系中,11艘现役航母堪称“中流砥柱”。但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钢铁巨兽的建造时间轴,却不难发现隐忧。从1968年到2009年,大部分航母相继开工服役,2000年后开工的仅有2艘。岁月的侵蚀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些航母和众多军舰渐显老态。老旧的武器装备系统在面对现代化作战需求时力不从心,动力系统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更新换代迫在眉睫。例如,美国海军“钟云”号驱逐舰,其甲板上布满锈迹,这不仅影响了军舰的“颜值”,更重要的是,锈蚀处会吸入更多的海水盐雾,大幅降低钢铁结构强度,损坏军舰内部的精密设备,严重影响了装备的使用寿命和作战性能。

再看民用造船业,如今的美国民用造船业,宛如一位垂暮老者,尽显疲态。每年建造的远洋商船不足10艘,与中国超1000艘的年产量形成巨大鸿沟。曾经林立的船厂纷纷倒闭,如今美国西海岸仅剩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船厂,冷冷清清的船坞与中国造船基地热火朝天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从订单量来看,差距更是惊人,美国的订单量仅为中国的0.43%,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美国民用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尴尬地位,落寞与衰败尽显。

军民造船本为一体两面,军事造船业的衰落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迅速波及民用领域;而民用造船业的低迷,也无法为军事造船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产业支撑,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美东时间4月17日,一则消息引发轩然大波。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竟提出,计划对所有停靠美国的中国建造、中国拥有的船只征收费用,妄图以此为衰落的本土造船业“输血”。不仅如此,其还规划了分阶段限制外国船只天然气运输的举措。这一系列行径,恰似输红了眼的赌徒,将自身困境归咎于他人。美国此举,既暴露了其对中国造船业崛起的恐慌,也折射出对自身衰落的焦虑。

但这种无理打压,无疑是“病急乱投医”,注定是一场荒诞闹剧。从技术维度看,中国已突破高端船舶制造壁垒,沪东中华造船交付的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采用自主研发的B型舱技术,蒸发率比韩国主流产品低0.03%/天;外高桥造船建造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实现2500万零部件协同制造,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唯一集齐造船业“皇冠三颗明珠”的国家。这些突破源于每年超过200亿元的研发投入,而非所谓补贴。从市场机制看,中国造船业的成本优势具有内生性。当前全球船舶融资市场呈现双轨制特征,受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韩国船企美元贷款成本已升至6.5%-7.2%,而中国船企依托国内金融市场,可获得4.35%-4.9%的人民币融资。以一艘1.5万TEU集装箱船为例,中国船企因融资成本优势,可比韩国竞争对手降低约1200万美元建造成本。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竞争优势,正是全球船东将61%的新船订单投向中国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打压不仅无法阻挡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反噬自身。各国船东已经宣布,不会放弃中国造船,将会重新评估美国航线,减少停靠美国港口,这将加速美国海运贸易的衰退。美国若想真正走出造船业困境,唯有摒弃遏制思维,正视自身问题,加大对造船业的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产业链条,降低造船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能寻得破局之路。否则,一味地“甩锅”和打压,只会让美国造船业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财经观察官股市分析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幻翠心心

幻翠心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