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大年初二,张暴默气冲冲打了个电话给许镜清,将他大骂一通:“当初是你要我唱《敢问路在何方》,现在换成蒋大为,全国都播出了,谁来给我个说法?”许镜清苦笑着,只能默默背锅。 说到《敢问路在何方》,那可是86版《西游记》里的一张王牌。这首歌不光是片尾曲,更是整部剧的灵魂,旋律一响,谁都能哼上两句。作曲是许镜清,词是闫肃写的,俩人搭档把这歌弄得既好听又有深度。许镜清自己说过,他写这歌的时候灵感来得特别猛,有回坐公交车,脑子里突然冒出旋律,急得他掏出烟盒就往上记,生怕跑了。这歌不简单,歌词里那种对人生路途的迷茫和坚持,跟《西游记》取经的主题贴得不能再贴。放到今天听,还是能戳到人心里去。 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条件可没现在这么好。许镜清那会儿在央视工作,设备简陋,经费也紧巴巴,但他愣是靠着一股子劲儿,把这歌整出来了。听说他为了找感觉,还专门去琢磨《西游记》原著,想把那种苦中带韧的味道融进旋律里。结果呢,这歌一出来就火了,老少通吃,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许镜清一开始挑演唱者的时候,看中了张暴默。这位女中音歌手嗓音有特点,柔里透着刚,唱起来既有通俗的顺耳,又有点美声的高雅。她录的版本在《西游记》前11集里用的就是这个,效果也不错。许镜清选她不是瞎选,他觉得张暴默能把歌里那种深情和哲理唱出来,挺符合他心里的预期。 可没成想,前11集播完后,麻烦来了。观众和领导看了片子,觉得女声唱得太柔了,跟取经路上那种风吹日晒、硬朗的气势不太搭。剧组一合计,觉得得换个男声试试,把歌的味道调整得更硬气些。这时候,张暴默的版本就被搁置了。 换人这事儿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定的。剧组挑了好几个男歌手,李双江、刘欢都考虑过。李双江嗓音高亢,但可能太正统了点;刘欢呢,声音有辨识度,可那会儿还没完全红起来。最后,蒋大为入了眼。他的嗓子浑厚,唱起来有股子豪气,剧组一听,觉得这味儿对了,能把取经的苦和壮志一块儿唱出来。于是,蒋大为就成了最终人选,他的版本也跟着后来的剧集全国播出。 张暴默和蒋大为的唱法,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子。张暴默的声音像山间的溪流,清亮又柔和,唱《敢问路在何方》的时候,她把那种迷茫和深情抒发得特别到位。听她的版本,你能感觉到一种细腻的情绪,像是在跟你聊人生的苦乐。她这种柔中带刚的风格,特别适合抒情类的歌,挺抓耳朵的。 蒋大为就不一样了。他的嗓子天生就带着股洪亮的劲儿,唱起来像大江奔流,气势足得很。他的版本一开口,那种豪迈和坚韧就扑面而来,把取经路上的坎坷和不屈全给吼出来了。尤其那句“路在何方”,他唱得特别有穿透力,听着就让人热血起来。 两种风格没法简单说谁好谁坏。张暴默的版本更细腻,适合静静地听;蒋大为的版本更硬朗,配上《西游记》的画面特别带劲。剧组选蒋大为,可能是觉得男声更能撑起整部剧的调性,但张暴默的演绎也绝对有她的独到之处。 这事儿对张暴默的打击不小。她本来以为《敢问路在何方》会是自己的一张名片,毕竟这歌红遍大江南北是板上钉钉的事儿。结果呢,录了音,播了11集,眼看着要成代表作了,突然被告知换人了。搁谁身上都得憋口气。她那通电话打给许镜清,语气冲得很,也不奇怪,毕竟这事儿换谁都觉得不公平。她后来在圈子里没再掀起太大水花,这件事估计也让她心里留了道坎。 许镜清这边也好不到哪去。他选张暴默是真心觉得她合适,欣赏她的嗓子和唱法。可剧组的决定他左右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挑的人被换掉,还得背上张暴默的怨气。他心里肯定不好受,觉得对不住张暴默,但又没办法。这种创作上的无奈,对他来说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挫折。不过,他毕竟是作曲家,后续靠着这首歌的名气,还是在业内站稳了脚。
1988年大年初二,张暴默气冲冲打了个电话给许镜清,将他大骂一通:“当初是你要我
爱吃凉历史
2025-04-18 17:54:54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