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曾国藩部将李臣典在一名被俘虏的女官指引下,于南京天王府御苑挖开洪秀全墓,发现洪秀全遗体是用绣龙黄缎全身包裹,没有放进棺木,而且胡须和头发已经斑白,皮肤也尚有弹性。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1814年出生,家里不算穷,但也发不了财。他从小读书,想考功名,光宗耀祖,可屡次落榜,心态崩了。后来接触到基督教传教小册子,脑子一热,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要救世人。这想法在当时听起来挺离谱,但那年头老百姓苦,清朝腐败,地主压榨,活不下去的人太多,他喊的“拜上帝”“均田地”还真戳中了穷人的心。 1851年,他在广西金田起事,拉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开始就是几千人,喊着口号,拿着锄头镰刀,硬是打出了一片天。不到两年,攻下南京,改名天京,自封天王。洪秀全靠着宗教加平等的口号,吸引了大批农民、矿工、手工业者,甚至有些小地主也掺和进来。巅峰时,太平军号称百万,横扫半个中国,清廷都慌了。 可洪秀全这人,说实话,干大事的格局不够。他当上天王后,没咋管军事政务,整天在天王府里搞礼拜、写圣旨,还纳了几十个妃子,吃喝玩乐为主。实际打仗靠的是杨秀清、石达开这些手下。 太平天国前期势头猛,靠的是纪律严、口号响,士兵打仗不要命。1853年拿下南京后,定都天京,感觉要翻天了。可好景不长,内部问题很快就冒头。洪秀全信不过手下,怕被人架空,杨秀清管得太多,他心里不爽。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被杀,韦昌辉又乱搞一通,杀了好几万人,石达开看不下去,带兵出走。这一下,太平天国的核心团队散了架。 内讧之后,实力大减,清廷缓过劲来,靠曾国藩的湘军反扑。湘军纪律好,装备也不差,慢慢把太平军逼得喘不过气。洪秀全呢?还在天王府里做梦,搞什么“天父下凡”,对外面的仗基本不管。到1864年,南京被围,城里粮食没了,老百姓饿死一堆,他还让大家吃杂草熬的汤,能活下去才怪。 洪秀全死得早,1864年6月病死,具体啥病不清楚,有人说是急病,有人猜是被围城的压力搞垮了。他死后,儿子洪天贵福继位,可这孩子才十几岁,啥也不懂,太平天国这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城破那天,湘军杀进来,天王府一片狼藉,洪秀全的墓也被挖开,结局让人唏嘘。 再说李臣典,这家伙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生,家里穷,从小干农活,练出一身力气。后来清廷招乡勇对付太平军,他投了湘军,跟着曾国藩混。开始就是个大头兵,靠着胆子大、肯拼命,慢慢升起来。打仗时他冲在前面,围剿太平军好几次都立功,1864年攻南京,他已经是中层军官,带几十号人。 南京之战是湘军的大手笔。1864年7月,城墙被轰开,李臣典带队冲进去,清剿残敌。天王府破败不堪,他抓住个女官,问出洪秀全墓的位置,挖开一看,遗体就裹块黄缎,连棺材都没。这事报给曾国藩,曾下令烧了遗体,还把骨灰混火药射出去,摆明是要断了太平天国的念想。 李臣典这场仗打完,名气更大,后来还带兵去江西剿残部,立了不少功。清廷赏他个提督当当,晚年回老家湘乡,过上安稳日子。他这辈子算是赶上了乱世,见证了太平天国的起落,也算是历史里的一号人物。 洪秀全墓为啥这么简陋?这事得从当时的情况说起。1864年南京被围时,太平天国已经乱成一锅粥。洪秀全死后,内部没人有心思给他弄个像样的葬礼。城里粮食都没了,哪有工夫找棺材?再说,湘军攻势猛,天王府的人估计是匆匆裹了块黄缎埋下去,想着先藏起来再说。结果城破得太快,压根没机会再处理。 还有个说法,洪秀全活着时老搞排场,死了却没人管,可能手下早就对他失望透顶。太平军后期军心散了,谁还管天王的死活?黄缎裹身听着高档,其实也就是个形式,草草埋了,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这结局,跟他当初的天王梦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
1864年,曾国藩部将李臣典在一名被俘虏的女官指引下,于南京天王府御苑挖开洪秀全
历史海大富
2025-04-18 19:41:3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