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沈醉视察白公馆时,看见一犯人正疯疯癫癫地跑着步,立马感觉这个人不对劲,准备好好审问一番。谁知,沈醉前脚一走,下一秒守卫就把他给放了。 韩子栋在踏入重庆白公馆的第一天,就计划着有朝一日要离开这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他深知肩上的责任远不止是活下去那么简单。1947年的一个寻常日子,白公馆里上演着每天都会重复的一幕: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疯子"在院子里不顾风雨地跑步,守卫们早已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这位"疯子"正是被囚禁了十三年之久的韩子栋。韩子栋出生于1908年山东一个贫困农家,童年时期饱受贫困之苦,直到12岁才开始读书。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常挑灯夜读。16岁那年,韩子栋考入山东省立二中,在那里接触到了革命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北伐战争期间,韩子栋曾加入国民党参与其中。然而,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韩子栋对国民党彻底失望,最终在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接受了一项危险的任务——潜入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这个表面上以铲除汉奸为名的组织,实际上是针对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迫害机构。 就在这一天,白公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民党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当他走进白公馆大门时,立刻注意到了这位在院子里疯跑的囚犯。与其他守卫不同,经验丰富的沈醉在第一眼就察觉到了异常。 "这个人是不是真疯,是装的,快把他抓起来!"沈醉对身边的守卫命令道。守卫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位"疯子"早已习惯。他们向沈醉解释说,这个人名叫韩子栋,已被囚禁十三年,长期的折磨让他精神失常。 当沈醉与韩子栋四目相对的瞬间,他看到了一种不寻常的坚定目光。作为从1932年就开始从事特务工作的老手,沈醉对人心的把握非常敏锐。在他看来,真正的疯子不会有如此坚定清醒的眼神。 1934年,韩子栋在北平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敌人对他实施了各种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守口如瓶,没有透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因为缺乏确凿证据,敌人无法处决他,只得判处无期徒刑。此后,韩子栋被辗转关押在北平、贵州等多地监狱,1947年才转到重庆白公馆。 为了减轻狱卒的警惕性,韩子栋开始有计划地"装疯卖傻"。他经常表现出神情呆滞、反应迟钝的状态,时不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傻笑。最令狱卒印象深刻的是,无论刮风下雨,甚至下冰雹下雪,韩子栋都会围着放风坝小跑,这种看似毫无理性的行为让狱卒们深信他确实精神失常了。 沈醉离开白公馆后,韩子栋明白,自己已经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再不行动,恐怕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虽然这一次他成功骗过了沈醉,但不代表下次还能这么幸运。十三年的囚禁生涯,已经让他失去了太多,他必须抓住机会,重返革命队伍。 1947年的夏天,重庆格外闷热。白公馆作为一座秘密监狱,为了不引人注目,很少与外界往来,所有生活必需品都由特务亲自购买。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特务提议让那个"疯子"一起去搬运物品,这个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毕竟在他们眼中,韩子栋已经疯了十几年,根本不构成威胁。 起初,韩子栋每次外出都表现得异常老实,没有命令绝不乱动,仅仅是一脸傻笑地站在原地。这种表现让特务们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开始只派一人看管他。但韩子栋并没有急于行动,他在暗中观察周围环境,记住每条街道的走向,寻找最佳的逃跑路线。 终于,在1947年8月的一天,机会来了。当天负责看管韩子栋的是一名叫卢照春的特务。刚走出白公馆不久,卢照春就遇到了一位老朋友,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去打麻将。手痒难耐的卢照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也就在这时,韩子栋拉了拉卢照春的衣袖,用手势示意自己要上厕所。 卢照春正沉浸在即将开始的麻将局中,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你自己去吧!快点回来!"在卢照春看来,一个被关了十几年的疯子,对重庆一无所知,就算想跑也跑不远。 这正是韩子栋等待多年的一刻。离开卢照春的视线后,他强忍内心的激动,继续装疯卖傻地走向厕所。确认无人跟踪后,他迅速离开,按照早已计划好的路线向重庆码头方向走去。 多年的装疯卖傻并非没有意义,那些在大雨中的跑步锻炼,此刻派上了用场。韩子栋以惊人的耐力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他先是坐船离开重庆,然后辗转各地,一路向解放区挺进。终于在1948年1月到达了解放区,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回到解放区后,韩子栋向组织递交了详细的报告,说明了自己的入狱经过和脱险过程。组织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审查,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恢复了他的党籍。 新中国成立后,韩子栋历任人事部副处长、贵阳市委副书记等职务,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在特殊年代,韩子栋曾被怀疑是假脱逃的特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讽刺的是,正是当年差点识破他装疯把戏的沈醉,站出来为他澄清了事实。沈醉多方奔走,提供了当年韩子栋成功逃脱后,自己组织追捕的详细情况,最终帮助韩子栋洗脱了嫌疑。
1947年,沈醉视察白公馆时,看见一犯人正疯疯癫癫地跑着步,立马感觉这个人不对劲
熹然说历史
2025-04-18 21:25: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