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汤恩伯想吞并孙良诚的部队,孙良诚大骂说:“中原大战我指挥十几万大军之时,汤恩伯不过一个师长。这才过去几年,就欺压到我头上了。” 孙良诚开始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他在这支部队中快速崭露头角。 随着冯玉祥的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孙良诚也随之失去了原本的地位。蒋介石与国民党政府不断试图招募之前的军阀,将他们纳入国民党体系。在蒋介石的安排下,他在华北的一个较为不起眼的指挥职位上任职,缺乏实际控制的军队。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他调动了一些昔日的军人并赋予他们新的职务。原西北军的鹿钟麟被任命为冀察战区的司令长官,并同时担任河北省主席。 与此同时,石友三被任命为副长官兼69军军长。鹿钟麟以其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新的武装力量,赵云祥被任命为游击第一纵队的指挥官。 赵云祥的部队面临来自石友三等人不断的敌视。石友三时常试图将赵云祥的部队纳入自己控制之中。 赵云祥决定寻求昔日盟友孙良诚的帮助,邀请他北上。孙良诚自愿接受这一邀请,并成为赵云祥部队的指挥官之一。 1940年,石友三部队在冀南与八路军爆发冲突,最终败下阵来,被迫撤退至鲁西一带。孙良诚随石友三部队迁至曹县一带。 鲁西行署的李树春因对石友三的不满辞职,而孙良诚则被推举接任该职位。通过这一职务,孙良诚征收粮食、发行流通券,并成立了多个旅团。 然而,石友三在一次与高树勋会晤时,被其部下出卖并处决。随后,高树勋主动接触孙良诚,向他保证石友三的死是蒋介石的指示,并希望孙能继续担任69军军长,协助安定军心。此时,孙良诚的兵力有所增加。 1941年,汤恩伯曾试图将孙良诚调入其麾下,但遭到孙的坚决拒绝。 1942年,孙良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已然无望。面对高树勋和八路军的威胁,孙良诚决定投靠汪精卫的伪政权。赵云祥和王清瀚首先派人向汪伪政权的刘郁芬传递投降的意图。随后,孙良诚与刘郁芬在一次秘密会谈中达成了协议,汪伪方面同意为孙良诚提供庇护。 终于,孙良诚在1942年正式投降汪伪政权,宣誓成为汪伪第二方面军的总司令,并在几天后前往南京与汪精卫会面。汪伪政府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军费支持,并将其部队编入伪军系统。孙良诚的部队被编为汪伪和平救国军第二方面军,任命他为总司令。 日伪政权通过宣传手段大肆宣扬孙良诚与其他国民党高层投降的消息。 1943年,孙良诚甚至被派遣与其他汉奸一同访问日本,进行所谓的军事考察,并受到日本高层接待。孙良诚所领导的部队成为汪伪政权在中原地区的中坚力量,参与了多次对抗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扫荡”行动。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杨得志司令员的指挥下,发起了一场对孙部的突袭。此次行动,孙良诚部的特务团被歼灭,孙部指挥机关被彻底摧毁,只有孙良诚本人因工作原因未在战斗中被捕。 战后,孙良诚被迫转移至开封。他通过与驻皖北豫南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物资交换,大肆开展投机走私活动。 1944年,汪伪政权决定调整其在国内的军事布局,增强苏北及周边地区的防务。孙良诚接替原驻防苏北的项致庄伪第12军。 在这里,孙良诚担任了伪苏北绥靖公署的主任。然而,苏北地区的抗日力量极其强大,新四军连续发起了多个战役,孙部损失惨重。 1945年,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此时,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伪军的投诚。 孙良诚旧部的黄广源试图说服他向抗日力量投诚。然而,孙良诚仍然持观望态度。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孙良诚选择向国民党政府投诚,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不久后,孙良诚的部队再次遭遇新四军的猛烈攻击。 新四军在苏北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孙部的主力部队宣告起义,开始接受新四军的整编。孙良诚在这一过程中依然犹豫不决。直到1946年,孙部最终被移驻到仪征和瓜州一带。 1947年,孙良诚被调往苏北宿迁,继续以军队指挥官身份参与作战。面临着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孙良诚需要选择:是继续与蒋介石保持联系,还是向解放军投诚。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解放区的广播电台通过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向孙良诚等旧西北军将领发出呼吁,要求他们弃暗投明。 此时,孙良诚依旧犹豫不决。最终在11月,孙良诚被迫与解放军进行谈判,并最终决定让全军放下武器。 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在淮河沿线布防,兵团指挥部设在蚌埠。解放军负责人决定通过孙劝说刘汝明投诚。 11月,孙良诚带领周镐等人秘密前往蚌埠。然而,刘汝明将周镐、朱振山扣押,并在南京枪决。 孙良诚则被迫前往南京关押,经过一个月的交涉,终于获释。之后,孙良诚移居上海。 1951年,上海解放后,孙良诚被捕,最终在苏州监狱去世,年仅58岁。 参考文献:[1]李俊领.1928—1929年孙良诚在泰安岱庙的施政及其困局[J].北方论丛,2022(1):106-115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