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进 ID. 与众的智能座舱,我发现传统车企玩智能其实更懂用户!
最近深度体验了ID. 与众的智能座舱,作为一个天天和各种电动车打交道的老司机,说实话,一开始没抱太大期待,毕竟传统车企的车机过去总被吐槽“落后新势力半代”。但这回大众有点不一样,没堆夸张的大连屏,没搞花里胡哨的交互,反而把智能体验做得“润物细无声”,处处透着对驾驶场景的理解。今儿咱就聊聊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巧思。
车机:不玩“屏幕竞赛”,但流畅度和逻辑真的赢麻了
坐进驾驶座,15英寸中控屏看着不算大,但上手第一感觉:这流畅度赶上主流安卓旗舰手机了!滑动菜单没有半点卡顿,点击图标秒响应,连地图缩放都丝般顺滑。要知道很多新势力车机看着炫酷,实际操作经常卡成 PPT,ID. 与众这套ID.S 5.0系统算是给传统车企争了口气。
语音助手:和科大讯飞联手,终于能 “好好说话” 了
之前试驾过不少电动车,语音助手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机械死板”,但ID. 与众这套和科大讯飞合作的系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实测喊一声“你好,大众”,响应速度比想象中快,而且支持20秒连续对话。比如我先说“导航去外滩”,接着说“避开延安高架”,再问“预计多久到”,它都能连贯处理,不用每次重新唤醒。
最绝的是 “自然语言理解” 能力,我说 “我有点热”,它会自动调低空调温度;说 “想听周杰伦的歌”,直接切到 QQ 音乐播放;甚至问 “附近有啥好吃的火锅”,它能结合评分和距离推荐,还支持直接发送到导航。虽然不像某些新势力搞虚拟形象、语音变声这些花活,但胜在“听得懂人话”,开车时用起来省心又安全。
驾驶辅助:不吹“L2+”噱头,但每样功能都戳中痛点
先说AR-HUD,这玩意儿之前觉得是“鸡肋”,但ID. 与众的表现让我真香了。车速、限速、导航箭头直接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字体大小和亮度会自动调节,白天阳光直射也看得清。上周去陌生城市,跟着 AR 箭头转弯,完全不用低头看手机,视线始终盯着路面,安全感直接拉满。
自动泊车功能对新手特别友好,支持水平、垂直车位,甚至斜列式车位也能识别。实测停车速度不快,但胜在精准,好几次我看着间距紧张,它都能稳稳停进去,再也不用下车看后视镜了。
结语
说实话,ID. 与众的智能座舱没有新势力那种“炸裂式创新”,但处处体现着“以驾驶为中心” 的思考。车机不抢镜但足够好用,语音交互不花哨但足够自然,驾驶辅助不激进但足够可靠。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务实,反而让我觉得靠谱。毕竟开车时最需要的,不是酷炫的交互动画,而是不添乱、帮得上忙的智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