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1个月内会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相关内容,来智搜看看。特朗普近期关于“一个月内

宇宙中的小星星 2025-04-19 00:31:04

特朗普称1个月内会与中国达成协议的相关内容,来智搜看看。特朗普近期关于“一个月内与中国达成协议”的表态引发广泛关注,其背景和可行性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特朗普表态的意图与背景

国内政治与经济压力

美国面临通胀加剧、美债收益率飙升(一度达4.5%)和产业供应链危机(如特斯拉面临停产风险)。特朗普试图通过释放乐观信号缓解市场焦虑,并为后续可能的妥协铺垫台阶。其模糊化的“三到四周”时间表,与其过往“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等承诺类似,被质疑为转移矛盾的政治话术。10

谈判策略延续“极限施压”风格

特朗普试图通过制造“中方急于谈判”的舆论压力,掩盖美国单方面加税引发的反噬效应(如加拿大对美加税20%、欧盟启动电动车价格谈判对冲关税影响)。其言论中“若达不成协议就定个目标”的表述,暗示可能单方面设定谈判底线。64

二、中方的立场与反制措施

原则性前提未变

中国商务部与外交部多次强调,谈判必须以美方取消单边关税、停止科技制裁为前提。例如,中方要求美方收敛对华贬损言论、指定受特朗普支持的谈判代表等具体条件。44

反制手段升级

中方已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提高至125%,并通过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非关税工具增强谈判筹码。同时,中国加速拓展“一带一路”及东盟市场,2024年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占比超50%,降低了对美依赖。4464

三、现实障碍与可能性分析

结构性矛盾难以突破

中美核心分歧涉及半导体产业链脱钩、知识产权保护等复杂议题。美方要求70余国限制对华贸易以换取关税减免,进一步增加谈判复杂性。此外,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复(如13小时内从“全面加税”转为“深夜豁免”)导致信任基础薄弱。47

时间窗口的特殊性

若美方在8-9月面临美债偿付危机,可能成为实质性让步的推动力。当前中方更关注产业链韧性建设(如新能源汽车拓展欧盟市场),对谈判速决依赖度降低。64

四、国际反应与影响

欧盟、加拿大等经济体已启动对美反制措施,日本、越南加速产业链重组,削弱了特朗普构建“对华关税同盟”的设想。美国传统盟友如英国、澳大利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配合美国施压中国的意愿下降。4764

总结

特朗普的“一个月协议”表态更多是危机管控下的舆论攻势,实际进展取决于美方是否在取消关税、停止科技制裁等核心问题上让步。中方“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立场未变,短期内的局部缓和或可预期(如部分商品关税豁免),但结构性矛盾化解仍需长期博弈。

0 阅读:0
宇宙中的小星星

宇宙中的小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