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的中学。 我1962年随父母来到黑龙江一座小县城,63年考入县城第一

图也尔 2025-04-19 05:24:34

60年代,我的中学。 我1962年随父母来到黑龙江一座小县城,63年考入县城第一中学校。这是一所重点初级中学。它的历史也不简单,曾经是伪满省立第三国高。其建筑十分考究,虽然不能称为楼房,但门脸很阔气,进入教学主建筑需要上几级台阶,石砌基础高出地面半米多。室内教室一色全是几公分厚的原木地板,地板下有暖气沟相连。教室宽敞明亮,可容纳40多名同学上课。当时一年级招生10个班,每班学号排到了45号,全校估计有近1300名学生。学生学号排号、分班完全是按入学时的学分进行的。比如一年一班1号,他的成绩当时就是全县城第一名,二班1号,是第二名,以此类推。我排二班18号,已经非常满意。 当时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宝塔尖模式,目标就是考进更高学府深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很大。 校长是一位民主人士,南方人。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尤其是英语教研组老师,师资力量相当强,来历都不简单。当时北方一般中学都是学习俄语,用英语教学的可谓凤毛麟角。后来我们好几位同学离校后当了英语老师,就凭当时打下的底子,教初中英语绰绰有余。 我们完整地上完了初中三年整个课程,文革停课二年,到1968年才获准离开,三年的学业,拖成了五年。这上哪儿说理去? 几乎和我们同时毕业的,还有初二、初一的学弟学妹。他们都是按择优录取进的校门,实际上不可能完成三年学业。有的就这样直接进了高中,程序完全乱了。 我已经是18、9的大小伙子,上学无门,就业不成,打螺丝都是奢望。反身又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好的青春,就这样糟蹋了。

0 阅读:42
图也尔

图也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