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播完了,我问在大学当老师的伯父,网友都说张国立演的教授不太像,你怎么看? 伯父叼着根牙签翘起二郎腿,裤衩底下露出半截秋裤边。 他说去年院里新来的先秦文学教授特逗,每天拎着不锈钢饭盒蹲食堂台阶上啃包子,裤腰带总系在肚脐眼下面。 上周三刮大风,老教授追着被吹跑的假发跑过操场,有个体育生帮他逮住假发片,他顺手从兜里掏出块大白兔奶糖塞给人家当谢礼。 上个月校门口卖烤冷面的摊主还问我,那老头真是教授? 伯父停了停,似乎在回忆那位老教授的模样,又似乎想找个合适的词来形容。我看着他,等着他的结论。最后他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这才像个教授嘛。” 他顿了顿,继续说:“其实,教授就该像这样,不求你外表整齐,也不强求你言辞得体,但他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是那种不拘小节、又懂得些东西的样子。外表是其次,重要的是,你能从他的举止、他的眼神里看出点什么。这种人不需要强烈的存在感,可你一接触他,就知道他不简单。” 我忍不住笑了,觉得伯父说得真有道理。虽然教授的形象常常是严谨的、精致的,但往往真正让你记住的,不是他那一身得体的西装,而是他那个能让你有瞬间“豁然开朗”的思想。 伯父说的老教授,尽管形象有些“土”,但他身上那股“活得实在”的味道,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我想起张国立在剧中的表现,的确,那位“教授”给人的印象有些过于书生气,甚至有些拘谨,感觉他不像是活在现代的教授,倒像是某个小城镇里被大家尊敬的老学者。虽然演得也挺有分寸,但相比起来,伯父说的这种“生活感”似乎更能打动人。 再说,张国立演的那个教授角色,并没有太多突出的个性特征,基本上是那种典型的“温文尔雅”形象,看得出来他的眼神里有智慧,但也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与现实中的教授相比,尤其是那种我们身边的“生活型教授”,很多时候就是生活的样子,谁还会在意衣服是否合体,或者发型是否整齐呢?甚至有些教授,根本不在乎外界怎么看他,只关心书本和研究,剩下的都不太在乎。 我开始理解伯父说的那种“真实感”。教授的形象不能只是从外貌或者行为中去定义。现在的教育环境,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很多教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者范儿”。他们甚至有些不拘小节,反而显得亲切和真实。与其做一个刻板的“完美教授”,不如做一个有故事、有血有肉的“真实教授”。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我一眼:“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教授形象。你说张国立演得不像,可能只是你自己心里的那个‘教授模样’和现实有偏差。你看看现在有多少教授,他们根本不在乎穿得怎样,反而是你有时候去听他的课,听着听着就会被他的话题吸引,甚至想要深究下去。” 他挥了挥手,示意我接着听他讲下去:“那个新来的教授,虽然穿得不讲究,但你听他的讲解,几乎每一句话都透着道理。而且,别看他在外面一副随便的模样,教室里那股气场可不是你能忽视的。他能把先秦的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们都喜欢他。” 我突然明白了伯父的意思——教授这个身份,早已经不只是挂在外表上的标签,更多的是那份来自内心的力量。不管是张国立演的温文尔雅,还是伯父说的那个“不修边幅”的教授,关键还是要看一个人内在的知识力量,以及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尊重。 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时候过于注重外在的标准和形象,反倒忽略了内在的东西。所谓“教授”,不一定是站在讲台上就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而是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学生的那个人。他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外表,也不需要什么完美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他的知识和态度。 反思来看,张国立演的那个教授,可能真的是符合大部分人对教授的固有印象。但如果从现实出发,许多教授的形象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也许,真正的“教授”不在乎外在的光鲜亮丽,而在乎如何活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后现代搞笑文学# #搞笑阅读后分享# #清雪丁克小说# #小说大无语瞬间# #文学吐槽# #辈教授你不对劲# #发癫搞笑文学# #亲情文学天花板#
《我的后半生》播完了,我问在大学当老师的伯父,网友都说张国立演的教授不太像,你怎
万分纯真
2025-04-19 08:23: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