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开始寻找读书搭子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5-04-19 09:46:06

对很多人而言,阅读不再只是十分私人的精神盛宴,还是被看见、被共鸣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卓平

再过几天,便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此时,往往会提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阅读?”

阅读爱好者自有不同的回答,有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新认知;有的通过读书,看见更广博的世界;也有的仅仅是打发时间。

在种种回答中,阅读都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事。当然,当人们通过阅读产生了某种观念的改变,阅读便有了公共性。而在私人性与公共性之外,阅读也可能另有理由,比如为了社交,也就是“以书会友”。

01奔赴杭城的山野共读

“80后”的欢欢,是杭州的一名收纳整理师,因为喜爱户外,也热爱读书,她和几名志同道合的书友创立了一个名叫户外读书会的社群。他们共同设计了很多有意思的读书方式:把每周三上午设为活动日,带上同一本书,奔赴杭城的山野自然,共读经典;互相赠书,用喜欢的书中语句题赠书签……

“我们现有100多个读友,8位领读官。走进自然,共同阅读,我觉得能让一本书真正‘活’起来。书籍不再仅是二维平面上的文字,而是活色生香的日子,让‘我’的存在变得丰满真实。”欢欢认为,书需要和生活“互证”,而户外、友情是让好书“落地”的桥梁。

在共读环节,欢欢也会架上一个手机,进行直播,分享给更多读友们。各种阅读社交的新形态不断涌现,以书为媒,在欢欢看来,把阅读和生活“晒”出来,以期获得他人的观看和认可,已成为当今读者的广泛心理,对此她乐见其成:“我们都把活动日当作一周的放松时间,朋友之间本身也需要常聚聚。如果说AI时代还有什么不可取代,不就是人与人的交往吗?”

读书博主小荷婉婉去年从本塘一家大型企业离职,目前从事独立出版行业,同时,她也打理着一个线上读书会,以及一个线下阅读空间的日常运行。她带领读友们每周共读一本书,每天输出一张读书海报,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凝聚起百余人规模的“高黏性”社群。

在线上读书会中,尽管小荷婉婉没有设定分享的形式和要求,但大家总会各显神通,读书会就像一场技能比拼,“除了做阅读海报,也有同学把一整本书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介绍书的主题、内容、时代背景。”

在她看来,提升软件使用的能力,也算是读书会效用的一种外延。“这也是一个大家展示自我的舞台。‘i人’也能感受到表达的乐趣,建立起自信的同时,也会把感情深深融入读书会。”

每个月,小荷婉婉和小伙伴们也会在线下阅读空间举行1至2场写作者和读友共同参与的分享会。每次活动,参与者都会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如何运用书中的哲思解决现实问题。在一次关于职场、学业压力应对的讨论中,一位攻读博士学位的大学生分享道:“以前课题进展不理想时,我总会陷入自我怀疑。现在我学会用书中的认知重构方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状态好多了。”

在小荷婉婉看来,今天的我们亟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阅读方式,而“以文会友”是让书籍与知识有效流动起来的一种方式,因此更需要与“以友辅仁”结合起来。而种种实践,皆是对“如何有效推动全民阅读”的一种真实解答。

02赞美与认同感

“今天读了一本新书,也做了一点读书笔记和手账(源自日本,指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功能包括日程管理、日记记录等),分享给大家。”30岁的金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阅读《时间简史》的收获,引发众多网友互动。有的询问制作技巧,有的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金真来自临安,做过媒体记者、公务员,如今是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而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社交媒体上的读书手账博主,拥有近万的粉丝,“读书手账就像是一部写给自己的纸上电影,是由个人所撰写的传记。”

事实上,读书手账应该算是从小众圈走到大众视野里的经典单品。网上常常能看到有人问,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有那么多App可以记录阅读心得,为什么还需要手账这样传统的物件?

这个问题和“网上明明有电子版,为什么还要去买实体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纸质的触感、提笔写字的仪式感和满足感,永远是App类工具无法替代的。

如果要追溯手账的起源,达·芬奇是必会提起的一个名字。在日常生活里,他把手账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他阅读过的书籍、对科学的猜想、道听途说的寓言、脑海中的奇思妙想、收到的书信草稿,通通在手账里记录下来,现存的手稿就有5000多页。

而在金真的社交网络上的读书手账分享笔记中,她这样写道——

“通过阅读获得的大量间接经验丰厚着我的人生。记录就是捕获,直到未来的某一刻,你会发现,你的宇宙里已经盛满了星光。”

作为阅读分享的一种崭新形式,读书手账火爆于当下的社交网络,对此,有不少学者的成熟观点,大抵如下:

第一,自我表达与控制感;

第二,缓解压力与焦虑;

第三,创造力与成就感;

第四,社交认同感。

的确,手账爱好者通过社交媒体等分享作品,不仅能够获得他人的赞美和肯定,还能增强个体的社交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与其他手账爱好者交流互动,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所属的社交群体的接受和认可,进一步强化社交认同感。

03被共鸣的生活方式

几年前,某头部购书电商平台出炉的一份《全民阅读报告》中,所展望的阅读新趋势之一,正是阅读社交化。报告指出:“在社交网络时代,阅读也逐渐从一个非常独立、个体的行动变得更加社交化,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向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的确,如今微信读书、豆瓣、知乎、小红书等社交网络上活跃着大量读者,他们在阅读社交中寻找着身份认同,并因兴趣结缘形成社群,在交流中探讨生活的意义。对很多人而言,阅读不再只是十分私人的精神盛宴,还是被看见、被共鸣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一家全国性媒体的问卷调查中,有多达78%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分享与阅读相关的内容,17%的受访者会在购书的电商平台留下阅后评论。

调查还显示,想分享讨论读书体会、激发新想法是部分受访者喜欢阅读社交的原因(43.57%)。此外,受访者愿意阅读社交的原因还包括:有读书的需求,但自己很难静下心(53.42%);想结交有阅读志趣的朋友(41.44%);想把阅读当作扩大社交圈的方式(27.26%);感到一边读书一边交朋友很有意思(29.39%);等等。

有意思的是,App“豆瓣阅读”的菜单栏是按照“原创、出版、我的、书架”的顺序排列,这意味着用户需求的优先级是:“我要找什么书”“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怎么样”“我正在读什么书”。

App“当当云阅读”的菜单栏则是“书城、书桌、社区、听书、我的”,优先级变成了:“我应该读什么书”“我的朋友在读什么书”“我在读什么书”。

可见,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很多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同时,书籍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交朋友,必然需要情趣相得、志趣相投。明星偶像、美食娱乐……虽然都有大量受众,但都没有触及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偶像或许会变,但生活中的一些追求不会变。因此,可以这么说,年轻人们的“阅读社交”,既是为了寻找朋友,也是为了寻找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由于阅读社交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寻找“读书搭子”。欢欢、小荷婉婉们提及这个话题,也异口同声,“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有社交性的一面,但也是私人化的精神探索,需注意甄别阅读社交是不是以对话、创造与探索为前提。

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是最好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