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去参加科举考试,在一个茶楼喝茶时,一公子哥嘲讽他诗文浅薄。郑板桥站出来要和公子哥斗文。公子哥出了上联“一塔七层八面”,而郑板桥只是伸出一只手,公子哥就知道自己输了,满脸羞愧。
郑板桥伸出手,公子哥不明所以,郑板桥说下联是:五指三长两短。公子哥细细地品了一下,确实贴切,只好认输。但他不甘心,要再来一局,输了的人要把桌子买下来,背着游街。
公子哥让郑板桥出题。郑板桥有心要杀一下此人的威风,就提出写诗,诗中要有十个一。公子哥的朋友都觉得郑板桥在刁难人,这样的诗根本作不出来。公子哥想了一会,自己确实作不出来,就说道:你要是能把这样的诗作出来,算我输。
这有何难?郑板桥微微一笑念道:一笠一蓑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主一客一席话,一轮明月一江秋。
愿赌服输,公子哥只好背着桌子游街,桌子扛在背上,活像个大乌龟。一条街的人都在笑这位公子哥。殊不知,郑板桥因此得罪了小人,仕途坎坷。
这公子哥的舅舅是宫廷御画师金敏之,他看见外甥被人如此嘲笑,不禁火冒三丈。于是,在科考前,他找到了考官,如此交待了一番。
科考当天,考官只给了郑板桥半张纸答题。郑板桥问考官:为什么别人都是一张,而自己只有半张?
考官斜着眼,轻蔑地说:你不是能在四句诗中写十个一吗?这半张纸够用了。郑板桥才明白,这是考官故意为难,只好在半张纸上答题。可半张纸哪里够写。
郑板桥灵机一动,将剩下的答案写在桌子上,答完后,就把答卷和桌子一起交上去。可那个考官却说这不符合规矩,要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幸好,一位姓包的考官见郑板桥的文采斐然,不忍心埋没了人才,就让人把桌子收下来。阅卷的考官对这份特殊的答卷称赞不已,这是头筹无疑。
然而,阅卷考官之一的金敏之却说:这样的卷子我看放在十名以后比较合适。此话一出,那些阅卷考官不说话了,谁也不愿意为了一个考生得罪皇帝眼前的红人。
可那位姓包的考官爱才,他不想埋没了人才,就悄悄把郑板桥的桌上的答卷抄在纸上,递给了皇帝。
这事给金敏之知道了,他又在皇帝面前说郑板桥的坏话。皇帝受其蛊惑,认为此人不堪重用,就只让他中了进士。而金敏之的草包外甥竟然中了榜眼。
包大人知道这又是金敏之在使坏,他找到慎亲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慎亲王。
板桥本应该是头筹,却被排到了二甲88名,得知内情的慎亲王大吃一惊,他直接到皇帝面前替郑板桥鸣不平。
可没想到,皇帝却说:板桥此人桀骜不驯,生性好斗,这些都是为官的大忌,若要重用,得先磨平棱角。随后,皇帝写了一个上联,让慎亲王转交给郑板桥,让他十年之后凭下联来入朝为官。
落榜后的郑板桥心灰意冷,回到老家,以卖字画为生,一晃十年过去了。
这天,郑板桥在街上卖字画,看见知府吴子坤的儿子在欺负一个姑娘,他看不过去,就出手相助,还画了一幅画送给知府大人。知府大人一看画,当即打了儿子一巴掌,恨铁不成钢地骂道:笨儿子,被人骂了还不知道。这幅画是在骂你狗仗人势。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知府决定惩罚郑板桥。他下令加重扬州画师的税银,许多人提出反对,可反对的人都被抓进大牢。郑板桥知道,这知府是冲着自己来的。
他马上写了状子,来到知府衙门状告知府吴子坤。师爷劝他,不要惹事了,要不然会被知府以妨碍公务罪打20大板的。可郑板桥却犟着脖子说:他要是敢在这打我20大板,总有一天我郑板桥也在这当众反打他50大板。
这话传到知府的耳中,马上命人打了郑板桥20大板,还将他抓进大牢。在牢房里,他突然想起和皇帝的10年之约,冥思苦想后,对出了下联。
不久后,郑板桥就收到了皇上的圣旨,让他进京为官。可郑板桥却不出牢房,知府收到消息后,着急忙慌地来求郑板桥出来,郑板桥说:要我出来可以,得打知府50大板。
知府没办法,知道此时的郑板桥已经不是软柿子,得罪不起,只好命人把自己打了50大板。
此后,郑板桥被委任为范县知县,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只是,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遭到诬陷,只得罢官回家。
郑板桥说难得的大才子,只是仕途坎坷,空有一腔热血,却难以施展抱负。从此,朝廷少了一位好官,但书画界却多了一个巨匠,他画的竹子到现在已是价值连城。
百姓们记着他的好,凑钱为他建了生嗣。即使到了几百年后的现在,他的才学,他的人品,他的两袖清风,依旧被人们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