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战区”网站报道,原本计划于2026年交付的美国“星座”级护卫舰首舰,目前仅完成了10%进度,交付时间表将被延迟到3年以后的2029年,成本也从原本的10亿增加到了14亿。
“星座”级的定位就是美国海军中的“牛马舰”,主打的就是一个量大管饱,皮实耐用,成本低廉。从排水量角度,对标中国052D。“星座”级虽然并不是主力舰艇,但基于成熟的货架产品组装而成,制造难度不高。也正因为如此,“星座”级建造进度依然被卡,恰恰充分说明美国本土造船业的“凋敝”。有消息称,美国唯一提高海军舰船的方式,就是寻求和韩国、日本的合作,将大规模造军舰的希望寄托在韩国、日本身上,那么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按照现状而言,还真可能如此。 根据美国媒体透露的有关消息,目前“星座”级的首舰仅制造了一些船体组件和龙骨,而且还没有在干船坞中进行组装,进度异常缓慢。但按照“星座”级的定位,它的生产速度本不该这么慢。按照之前公布的信息,“星座”级是美国海军的一型中小型水面作战舰艇,用于替换“不堪大用”的滨海战斗舰,目的在于减轻“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繁重的低端任务压力。
它的整体设计传统且成熟,配备32单元Mk41型垂发系统,可装载16枚海军打击导弹NSM。其最初设想舰体基于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的FREMM多用途护卫舰的舰体修改而成,这么做可以尽可能减少研发成本,同时可以短建造周期,预计每艘造价10亿美元左右。除了舰体之外,AN/SQQ-89声呐、MH-60R直升机、“标准”2、“标准”6、AN/SLQ-32电子战设备等全都是货架产品,拼装后即可上舰。“星座”级计划执行防空、反潜、反舰、电子战等多重任务,适合近岸作战和传统的蓝水海军任务。同时,它被计划大规模量产,以弥补美国海军舰艇数量的严重不足。 当前美国海军的军舰总数量仅有296艘,经过评估,美海军认为应当将其提高到355~400艘,否则难以满足大国竞争的需求,“星座”级就是增加数量的关键一环。然而不管当初的计划有多么美好,“星座”级的生产困难重重,这已经成为了摆在眼前的既定事实,而且难产的因素,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海军太急了。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当初为了加快“星座”级的生产速度,在2022年8月份其整体设计还没有彻底完成时,就着急下达命令开始建造首舰。导致建造过程中计划被频繁修改,正常施工被迫多次中断,停停建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得不时刻担心是不是要停工,等方案更新以后再重新开始。 第二,“星座”级当初计划的是能够和FREMM舰体通用85%,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达到预期。由于美国海军不断插手,以强烈的“执念”要求在舰体上增加美国标准的占比,所以强行大量修改了舰体结构,导致“星座”级的实际舰体通用性和FREMM已经降低到了15%以下,重量还增加了10%,整体性能大大被削弱,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了一艘全新舰艇。
第三,外界的不可抗力因素,成为了“星座”级难产的关键影响因素。众所周知,美国的造船业长期萎缩,熟练工人严重不足。为了满足“美国本土制造”的要求,芬坎蒂尼公司不得不对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马里内特海军造船厂进行扩建,但扩建就需要资金和人力支持。 钱的问题本身已经很困难了,雪上加霜的是,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内容显示,生产一艘“星座”级起码需要1600名熟练的船舶技术工人,但就是这些人,居然全美国招聘也很难凑得齐。大家都知道美国社会整体劳动力短缺,但没想到,就算船厂给出了8.6万美元的平均年薪,比美国一般工人工资高出一倍,结果还是招不到人,简直不可思议。另外受到疫情影响,美国本土大量供应链企业和产品中断后,造船业生产效率全部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疫情后,通货膨胀无处不在,材料、工人的价格都大幅度上涨,导致每一艘舰艇的成本不得不增加4亿美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船厂的利润变得更高了,反过来也影响了美国海军大量建造的积极性。
根据意大利此前的生产经验,每一艘FREMM从切割钢板到成军服役,也仅仅需要4年时间,其中·年半是海试,也就是说纯粹的制造时间仅有2年半,美国远远达不到这个速度。从2022年开始动工,如今3年了,居然只完成了10%,效率之低下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使人不禁想问一句,这真的是曾经的造船业大国美国吗? 仅仅就造船工业而言,美国早就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根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全球造船业46%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中国所占据。韩国的数据也不错,达到了29.24%,超过了日本的17.25%。相比之下,美国的数字简直不够看,仅占0.13%。美国从当年的全球造船业霸主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沦落的地步。特朗普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这一现状,毫不犹豫签发了“恢复美国海上主导地位”的行政命令,其中的关键一项,就是复兴美国造船业。
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全局统筹,制定振兴计划;第二是提供税收激励和设置信托基金,给造船项目提供资金贷款;第三是惩罚性关税和强制命令,尤其是给中国制造且停靠美国港口的船只,征收100万美元一艘的税,并强制要求美国出口货物必须用本土生产的船只运送;第四是以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为核心,集中审查国防部的采购和管理流程;第五是加强和盟友的合作,尤其考虑日本和韩国。先期考虑技术和资本引进,后期也不排除直接让对方帮自己造船的可能。这5条内容中,或许只有最后1条才是拯救美国病入膏肓造船业的唯一强心剂。美国造船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全在军舰定制上,不像韩国、日本掌握的是标准化,体系化、高效化且考虑成本的商业船只建造技术和设备。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手工小作坊,而后者是大规模生产线。韩国和日本都已经建造了大量的模块化生产工厂,一艘船只被从图纸层面上分解成了多个标准化模块,可以在不同的厂房中进行生产,最终在干船坞中进行组装。不管是部件还是流程控制,都已经高度标准化,建造流程非常清晰,设备也全是自动化的,比如机器人焊接、自动喷绘,进而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而在美国,所有的工作流程全部都要依赖人工,不管是切割、焊接、装配、喷漆全都是熟练技术工人手工完成的,自动化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精工细作的小作坊,不可能比得过现代化的大工厂。而且事实在于,美国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5到10年都不大可能。所以短期内,让美国海军军舰数量大幅增加的唯一可行办法,似乎就只剩下了让日韩来代工一条路。但这条路究竟能不能走通,实际还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实操起来,也绝对没有脑袋里想的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