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不黄了黄河水不黄了?这场跨越世纪的生态变革正在发生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自古以来,黄河就以其奔腾咆哮、泥沙俱下的磅礴气势,深深烙印在国人的文化记忆里。但近年来,不少人惊奇地发现,黄河水似乎没那么黄了,曾经浑浊不堪的河水,如今在不少河段竟呈现出清澈之态,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黄河变黄,主要是因为河水携带了大量泥沙。黄河90%的泥沙来自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 。这里沟壑纵横,每逢暴雨,雨水迅速汇流,裹挟着大量泥沙顺着千沟万壑奔腾而下,注入黄河,让黄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历史上,黄土高原的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使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愈发严重,黄河的泥沙含量也不断攀升 。据统计,1919 - 1959年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使得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悬河”,严重威胁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如今,黄河水的含沙量大幅降低。根据《2021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黄河流域代表站(潼关)2021年实测输沙量仅有1.71亿吨,较多年黄河来沙均值9.21亿吨减少了82%左右 。2023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表明,当年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控制断面,平均(年)含沙量3.53千克/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1952 - 2020年)相比减少了87% 。黄河水变清,是多方努力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通过修筑梯田,将坡地变为层层平整的田地,减缓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拦截泥沙,让泥沙在沟道中淤积,抬高了沟底,不仅减少了入黄泥沙,还造出了肥沃的耕地 ,当地百姓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 。据监测,通过这些治理模式,部分区域多年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同时,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从曾经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63%以上 。植被就像一层天然的保护屏障,根系牢牢抓住土壤,叶片和枝干阻挡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有效减少了泥沙流入黄河 。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也是关键因素。自2002年以来,该工程已开展20余年。通过科学调控小浪底等水库的水量,制造人造洪峰,利用洪水的力量将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冲入大海 。20余年间,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入海口河槽全线得到冲刷,将32亿吨泥沙输入大海,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有效遏制了长期以来的淤积态势 ,也减少了黄河的泥沙含量。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黄河水变清产生了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黄河流域总体降雨量减少,河流水量减小,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使得泥沙更容易沉淀,从而导致黄河泥沙含量减少 。不过,降雨量减少也带来了新问题,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过去500年流入黄河的径流量年均约400亿立方米,现在只有约200亿立方米 。
黄河水变清,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下游河道淤积减少,防洪压力大大减轻,“悬河”的威胁得到缓解 ;水质改善,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优化 ;周边的农业灌溉用水质量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黄河水变清也存在隐忧,比如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一些适应了浑浊水环境的生物可能受到影响 ;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突出,如何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流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成为新的挑战 。
黄河水变清,是我国生态治理的伟大成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未来,我们仍需持续关注黄河生态,科学应对新问题,让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