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下旨传召徐惠侍寝,他心中充满悸动,可始终不见徐惠身影,不免龙颜大怒,准备重罚这个小女子。李世民正在怒火中烧时,徐惠姗姗来迟,而她灵机一动,只用一招便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徐惠与影视中“徐慧”为一人,但影视形象并不保真,一个正版史书的权威之作《史书》对她都多有褒奖,历代皇帝也有对她交口称誉的,那么她究竟有何才能呢? 这徐惠小时候他父亲就多有宠爱,只因她是才华最惊人的孩子,四岁的孩子能干什么?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还在和家人玩闹,无忧无虑,无知懵懂,但是徐惠已经坐在书房当中有声有色的读起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八岁的年纪就落笔成文,而且并不是狗屁不通的那种,是流畅甚至含有深意,有一天,其父也想测试一下她的才华究竟有多深,所以决定考一考她。 那天,徐惠迈着优雅的小步伐来到了“黄金屋”中,父亲招手让她坐在书案前,上面正放着一本《离骚》,其中的文字迷幻优美又韵味十足,但同样高深晦涩。 这样的文章即使是成年人读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其父要求她“仿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父一上来就给她上难度,本是打着压压女儿的名气。 可谁知道这徐惠还真就写出来了,甚至比很多自诩满腹经纶的书生水平还高,这下其父更加开始惴惴不安起来了。 虽然这文字行云流水,但是其父还没高兴太久就紧缩眉头,有时候这女子太有才情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更何况这是在古代呢,太惹眼了,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一些麻烦。 但是这“才女”的光芒太大了,就算是有心遮掩也没有办法,终究是被有心之人讲给了李世民听,当时他眼睛一亮:“天下竟有如此才貌双绝之女?速速带来与朕相见。” 随即这出宫宣旨的太监就像是踩着风火轮一般,很快就到了徐家,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宣完旨之后,对徐惠说:“徐才女好大的福气呀,以后发达了可不要忘了老奴。” 这福气徐家是一点也不想要,可是没办法嘛,皇上的旨意他们岂敢违抗,更何况这圣旨他们都接下来。 这徐惠只得收拾一下入了宫,才女就是才女,入宫之后并不想要当后宫中“争奇斗艳的花”,独独浸泡在典籍的世界里,皇宫中最起码能接触到这民间接触不到的书籍。 每天徐惠就怡然自得的读书,感觉来的时候直接大笔一挥,笔墨挥挥洒洒的落在纸张上,一篇辞藻翩翩的文章就写好了,宫中的耳目立刻就此传到了李世民那里。 李世民拿着品鉴起来,心中对她是越发的向往,长此以往,李世民再也忍不了了,于是便召她来侍寝,谁知道被放鸽子了。 李世民怒目切齿,他何时受过这样的待遇呀,于是气势汹汹的打算兴师问罪,徐惠知道后也不害怕,反而是气定神闲的写诗。 随后才摆驾,等她刚踏进殿门,便脸慢笑盈盈的走上去,抚手摊开一首诗。 其中“千斤始一笑,一召讵能来?”最令后人称赞,以小女子的口吻娇嗔,美人一笑值千金,皇上您却只用一纸诏书。 这让李世民对她越发怜惜,而她的才学远不止如此,此后,李世民大改往日风范,变成了一个不惜百姓,骄奢淫逸的“昏君”,甚至一意孤行非常打仗。 打得百姓流离失所不说,他还打败了,即便如此他毫无悔意,态度坚决的让大臣们不敢上谏,如果国家没人敢说真话就完了,于是徐惠站出来了。 她大胆进忠言,分析局势之后合理的提出建议,言语恳切但是并不激进,李世民听了之后倒是破天荒的开始反思自己。 但这样忠慧有德,能谏争失的才女却在李世民离世之后也忧心如焚,最终没能逃过“红颜薄命”一说,实在可惜。
李世民下旨传召徐惠侍寝,他心中充满悸动,可始终不见徐惠身影,不免龙颜大怒,准备重
鉴史忆往呀
2025-04-19 14:45:04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