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的“俄式西餐馆”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5-04-19 16:46:53
20世纪30年代上海,俄式西菜馆在法租界很多。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白俄流落上海者日益增多,尤其是1922年以后更多。一部分俄国人最初在苏州河北居住,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流浪的白俄几乎都聚居在法租界。俄国人流浪沪上,创俄式西菜馆为生。
俄罗斯是东方的大国,没革命前,帝皇的势焰冲天,现在流浪的白俄,都是皇室旧臣,所以现在所售的俄菜,价格虽廉,但都是皇式的菜肴。有数家店主妇亲手入厨的,更是十分道地。
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的俄国菜社,规模都甚狭小,聚集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至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的一段,俄人为了表示强大气息,因此门楣四壁的油漆图案,红红绿绿,粗眉大眼。俄式西菜馆的客人,在华人方面,是寄居在附近的单身汉和一时想换换口味的过客,此外,便是流浪在上海的白俄了。俄式西餐馆的物美价廉是极为出名的。它的菜量比其他西菜馆大,一客牛排,足有团扇那么大小,往往吃了一客,别的菜已装不下肚了。俄国大菜馆里最著名的是罗宋汤,盛在铅质深口的锅子中,满满的一锅,中间还有一大块牛肉。外加一大盆面包,叠得像宝塔一样,吃三四块已很饱。这样的西餐在俄国大菜馆里价格并不贵,通常六角大洋一客,有一菜一汤一点心,有几家还多一冷盆,平常人吃一客已很够饱。若八角一元一客的,那须有特别大的饭量了。更廉价的花三角钱竟也能如此饱腹一餐,比包饭作(类似现在的公司外送盒饭)还便宜。而且没有其他西菜馆那么多绅士规矩。
俄国大菜馆的服务员不紧不慢的服务,上菜会拖一整个晚上,期间儿童杂技演员、钢琴演奏家、手风琴、舞蹈演员轮番登台表演,光冷盘就已经特别丰富了,甚至都不需要主菜。
俄菜馆以其价廉物美对西餐在上海的普及可谓功不可没。罗宋汤被留在了上海,不过已经不是用甜菜做的了。
图一:俄国菜馆的女服务员
图二:阿斯托里亚俄餐厅
图三:霞飞路上的高加索餐厅(淮海中路瑞金路口)
图四、五:最受俄侨喜爱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
图六:霞飞路792号的库兹明花园餐厅
图七、八:俄侨维也纳灌肠厂
图九:俄侨季塔尼亚酒厂
图十:俄国咖啡餐厅
图十一:俄式西菜馆舞蹈表演
图十二:霞飞路上的俄国商店
海上旧景 上海简单生活史 霓虹琐记 上海 历史老照片 西餐 人文历史 上海罗宋汤里只能有一种肉食,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