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退市:主动还是被动,这是个问题! 随着史上最严厉退市新规的实施,上市公司退市脚步加快,不过,绝大多数退市是因为违法违规,或者财务数据、交易数据不达标而被动退市。相比之下,上市公司在仍然符合上市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主动退市的情况还比较少。这刷新了投资者的认知,以前都是死皮赖脸的抓住股市大门不想退,为了留在市场上,各种保命大法不断上演,但现在情况变了,有些公司竟然选择主动退市,这不禁让人思考:主动退市到底是为了啥?是“金蝉脱壳”还是“壮士断腕”? 海外市场:主动退市是常态 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比例相当高,有的甚至可以达到60%以上。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加有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公司退出了市场。这与海外市场上并不流行再融资有关。公司上市以后,如果发展不是特别快,也就不太具备再融资的可能。估值的提升空间有限,股票在证券市场被边缘化,流动性也就相对较差。此时,一些大股东就会启动私有化操作,即以要约收购的方式让公司在证券市场退市。这样既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为后续的运作提供了便利。 当然,公司私有化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也就意味着手里的股票流动性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争取他们的支持,控股股东在发出收购要约时,一般会把收购价提高到股票交易价的130%,有的甚至会更高。也因为如此,在海外控股股东以要约收购模式实现公司退市时,大都能够比较平稳地进行。换个角度来说,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也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A股市场:主动退市的“新玩法” 在A股市场上,早几年也零零星星发生过几则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案例,主要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或控股股东收购兼并的需要,对旗下的上市公司作出了退市处理。由于退市公司的股权按一定比例转为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对其投资者来说,所持股权资产的流动性仍然存在,因此通常也是持支持的态度。 最近,注册于上海的两大证券公司进行了吸收合并操作,其中一家被并入另外一家,其作为上市公司的地位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它的股东也就转为合并方的股东。这一案例就是按以上模式操作的,投资者自然也乐见其成。 不过,最近出现的几则私有化案例则属于另一种情况。其控股股东认为,公司可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不适合继续留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于是决定主动退市,转到新三板交易。由于所披露的相关信息较为有限,投资者很难判断相关公司控股股东这样操作的合理性是否充分。但在要约收购方案中所提出的报价则比较低,仅略高于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平均价,这就产生了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问题。毕竟,从主板退市转到新三板,流动性会受影响,这是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而偏低的要约收购价,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又是很难接受的。 退市背后的“利益博弈” 总之,无论是主动退市还是被动退市,都存在一个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问题。过去,人们关注被动退市的情况比较多,现在看来,主动退市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也提醒投资者,虽然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如今某些公司的主动退市操作并没有制度障碍,但就投资者利益保护而言,恐怕多少存在一些瑕疵,市场各界有必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市公司退市,就像是在“夸你好看”的同时,默默退出了你的朋友圈。所以,与其关注退市背后的“利益博弈”,不如关注长期的投资机会。毕竟,市场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投资力”和“信心值”! 希望未来的A股市场,能够在退市与上市之间找到平衡,走出更加稳健的行情。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市公司退市:主动还是被动,这是个问题! 随着史上最严厉退市新规的实施,上市公
袁绍八点
2025-04-19 17:08:20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