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卢佳彤走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时,还笑着和丈夫讨论“等输卵管通了,就能要个宝宝”。3小时后,这位健康年轻的女孩躺在ICU里脑死亡,呼吸机代替她维持着最后的心跳——一场微创手术,因为复苏室44分钟的缺氧事故,让卢佳彤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监护仪的红灯闪得人心里发慌,护士站离复苏室就隔堵墙,硬是没人听见警报响。卢佳彤戴着喉罩的脸憋得青紫,手指甲在床单上抠出几道血痕,监控录像里这场景能把人看哭。她丈夫蹲在走廊数瓷砖,第283块的时候听见里头“咣当”一声——不是媳妇醒了,是抢救车撞门框的动静。 麻醉科主任后来解释“手术很成功”,这话跟说“菜炒熟了但锅炸了”一样荒唐。喉罩堵着氧气管,报警器嗷嗷叫了四十多分钟,值班医生愣是没抬头瞅一眼。等发现不对劲,卢佳彤的脑细胞早死了一大半,跟晒蔫的菜叶子似的救不回来。最气人的是医院还想甩锅,先说设备故障,后说家属干扰,最后被网友扒出三年前同个科室把六个月的阳性患儿救活了——敢情人命也分三六九等。 这事儿看着是医生打瞌睡酿的祸,细琢磨全医院都该挨板子。复苏室监控“刚好坏了”,巡视制度写着五分钟查一次岗,实际比外卖骑手打卡还糊弄。院领导前脚吹嘘“全场景智能医院”,后脚连个实时报警推送都搞不定,智能全用在写汇报材料上了。更恶心的是出事后还想捂盖子,要不是家属把诊断书拍上网,这事儿能跟去年输错药那起事故一样,赔点钱就当没发生过。 有人说医生也是人也会累,可三甲医院收着最贵的挂号费,雇着最多的规培生,关键时刻连个盯仪器的都凑不齐。卢佳彤躺的复苏室离护士站十米不到,这要是在火锅店,服务员早跑来加八回汤了。那些吹上天的“智慧医疗”“快速反应小组”,真遇上事比庙里的泥菩萨还木。 icu的呼吸机还在嗡嗡响,卢佳彤的社交账号底下涌进来几万条祈福蜡烛。她去年发的旅游攻略里写着:“汕头到桂林的夜班火车能看到最美星空。”现在她的星空永远停在2025年3月10日,那天的监控录像要是能说话,准能听见生命被怠慢的嗤笑。
你们在医院碰到过这种情况吗?在医院确诊动脉有斑块以后,医生就给开了一盒他汀是吃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