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将领一般只有两种结局:打赢了,回去加官进爵;打输了,回去被砍。很少有哪个将领输了,回去还能平安无事的。除非是皇上的锅,皇上自己背了,不然打败仗的将领必死。 清朝的八旗军,士兵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满清政府急于寻找能打仗的将领,却发现很难从八旗中找到合适的人选。 多隆阿、胜保和僧格林沁三位旗人将领成为了咸丰帝为数不多的依靠。 其中,胜保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成功通过旗人的科举考试,进入了朝廷。 胜保的军事生涯起初并不显眼,甚至曾因围攻高唐失败被罢职,远调至新疆。 然而,在之后的战斗中,他屡次获得胜利。 他在英法联军入侵期间的表现,虽然败北,却仍然受到了朝廷的信任。 与胜保的曲折经历不同,多隆阿本是黑龙江马队的一员,随大军南征北战,最终成为了湘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他在与太平天国的交锋中屡次获得胜利,甚至成为了陈玉成的克星。 多隆阿凭借出色的战绩,迅速晋升为荆州驻防将军。 然而,咸丰帝未能亲眼看到他们在战场上的成功成果。 1861年,咸丰帝去世时,尽管他心中还寄托着对多隆阿、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极大期望,但这三位名将在短短几年内相继去世。 胜保在辛酉政变中的表现,为自己招致了灾难。 1860年,胜保应命前往北京抵抗英法联军,尽管在战场上败北,但由于他对局势的冷静处理,咸丰帝仍然赏识他,并加封他为圆明园护军统领。 然而,胜保并未能履行职责保卫圆明园,反而选择了在北京城中自保。 此时,他和恭亲王奕䜣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恭亲王也被留在北京与洋人议和。 随后,咸丰帝驾崩,同治继位。 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与慈禧太后、恭亲王的联合阵营之间展开了权力博弈。 胜保提出要“清君侧”的主张,引起了当时朝中高层的警觉,尤其是肃顺等大臣。 他们迅速做出反应,决定允许胜保前往承德拜谒咸丰帝的灵位,但要求他尽快返回军中。 然而,胜保接连上奏,提出了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这一提案在当时并未得到任何其他官员的支持。 最终,他在承德的停留结束后,返回了北京。 通过公开支持慈禧与恭亲王的联盟,胜保的支持使得朝中的文武官员纷纷站队。 辛酉政变后,作为政变中的功臣,他理应受到更多的赏识。 1863年,胜保被派往皖北继续与太平军作战,在这期间,他成功击败了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 然而,慈禧开始视他为威胁,尤其是他与恭亲王的密切关系。 慈禧心中的疑虑终于在苗沛霖的反叛中得到了证实。 苗沛霖曾受胜保所保,现却反叛。 朝中一些心机深沉的臣子开始上奏弹劾胜保。 最终,慈禧下令派遣僧格林沁前往皖北调查胜保的罪行。 很快,胜保被押送到北京,面临审讯。 尽管他坚决否认自己有任何不法行为,但胜保最终被迫自尽。 此后,僧格林沁也在战斗中牺牲。 1864年底,僧格林沁通过一场胜利消灭了大量捻军,并且持续追击。 然而,捻军凭借灵活的战术逐渐扭转局势,双方先后在邓州、鲁山发生了三次激烈冲突,每次均以清军失败告终。 僧格林沁在追击中丧失了大部分部队,最终仅剩千余人。 进入1865年春,僧格林沁依旧不顾上级命令,继续冒进,最终被捻军引至曹州一带。 在这里,捻军成功击溃了僧军。 僧格林沁指挥部队退入郝胡同固守,并在夜间试图突围,却在半路遭遇捻军重创,最终逃至吴家店时被捻军战士张皮绠发现并杀害。 另一方面,多隆阿完成了抓捕胜保的任务后,迅速投入到陕西的战斗中。 此时,陕西既有太平军余部启王梁成富的队伍,也有捻军和回民军的残余力量,此外,来自云南的李永和和蓝大顺起义军的余部也进入了陕南地区。 李永和曾在云南发起起义,后进入四川,遭到湘军的镇压,最终被俘死。 蓝大顺继承了他的部队,并自称汉王,纵横关中。 经过一番长时间的征战,多隆阿首先击溃了回民军,随后他将注意力转向了蓝大顺占据的盩厔县。 蓝大顺在盩厔县防守严密,城池虽小,却难以攻克。 多隆阿亲自带队督战,数日攻城未果,心情焦急。 最终,1864年,他亲临前线激励士兵时,却被敌人射中的冷枪击中头部,伤势严重。 第二天,盩厔县被攻破,蓝大顺逃入山区,后被团练所杀。 多隆阿在重伤后未能恢复,于5月去世。 参考文献:[1]王景泽.神机营──晚清八旗军事近代化的尝试[J].求是学刊,1990,17(3):85-90
公元554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指着指着19岁女俘对12岁的儿子宇文邕说:“你喜欢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