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霍英东花280万买下当时的铜锣湾使馆大厦,按当时的情况只能将房子租出去,然后每年收取租金,但是霍英东觉得这样回本太慢了,至少也要七年时间才行。 霍英东1923年出生在香港,原名官泰,家里是典型的穷苦人家,属于蜑家艇户那种水上生活的群体。小时候日子不好过,7岁就没了爹,妈一个人拉扯他和兄弟姐妹,靠缝衣服和做点煤炭生意养家。家住湾仔石水渠街,条件简陋得不行,但他从小就挺倔强,不服输。念书上,他先后跑过卜卜斋、帆船同业义学、墩梅小学,1936年考进皇仁书院,成绩还不错。 可惜好景不长,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他被迫辍学。那几年,他干过不少苦活。先在轮船上当加煤工,扛不动煤炭被辞退;又去太古船坞打铁,累得半死;后来在启德机场搬石头挖土,晒得跟黑炭似的。1943年,他妈劝他别再这么拼,他跟亲戚凑钱开了个叫“有如”的杂货店,总算迈出了生意场的第一步。 战后香港经济慢慢复苏,他在湾仔鹅颈桥开了“有如杂货铺”,倒腾粮食、布料这些紧俏货,赚了点小钱。到了1950年朝鲜战争,他看准机会,组织船队往大陆运禁运物资,像钢铁、石油、药品啥的。港英政府查得严,他硬是凭着胆大心细,把货安全送到了,赚了一大笔,也混了个好名声。到1953年,他32岁,手里有点资本了,花280万买下铜锣湾使馆大厦,正式杀进房地产这行。当时这买卖风险不小,但他说干就干,压根没犹豫。 1953年,霍英东买下铜锣湾使馆大厦,280万港元不是小数目。他自己掏了100万,剩下180万靠银行贷款凑齐。当时香港地产市场还不成熟,大家都觉得他这步棋有点悬。买完之后,摆在他面前的路很明确:要么把整栋楼租出去,每年收租金,按市场价算,得七年才能回本。 可霍英东不乐意。他算过账,七年太慢,他等不起。传统的出租模式在当时是主流,但对他这种喜欢快进快出的人来说,简直是煎熬。他就琢磨,能不能换个法子,把钱更快收回来。想来想去,他冒出个大胆想法:把整栋楼拆成小份,分层卖出去。这样一来,不用等租金慢慢攒,卖完就能立刻回本。 这主意在当时没人干过,香港地产圈压根没这个概念。他没管别人怎么看,直接拍板干了。为了让这招管用,他还整了个“楼花”制度,就是让买家分期付款。开工前交点定金,建的时候再给点,完工付尾款。这种方式听着简单,但对买房的人来说,压力小多了。以前买房得一口吞下整栋楼的价格,普通人哪扛得住?现在拆成小单位,分期付钱,很多中产和普通市民都能咬咬牙试一把。 他没光说不练,亲自带着团队跑市场,宣传这套新玩法。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半信半疑,毕竟谁也没见过这么买房。但架不住他眼光准、路子对,没多久,大厦的单位就卖光了。不到一年,280万全回来了,还赚了不少。这一下,他彻底站稳了脚跟。之后,他把这套分层销售和“楼花”的模式用到了别的项目上,最猛的时候一年卖了100栋楼,直接把香港地产市场带进了新阶段。32岁,他就成了圈子里的大佬,风头一时无两。 后续发展与人物结局:从地产到多元帝国 使馆大厦的成功让霍英东信心爆棚,也给他攒了不少资本。1955年,他开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和有荣有限公司,生意从地产做到建筑、航运、建材,啥赚钱他就摸啥。60年代,香港盖楼热火朝天,海沙需求猛涨。1961年,他买了艘大挖沙船“有荣二号”,开始挖海沙卖。效率高、产量大,没几年就垄断了市场,外号“海沙大王”。 不过市场总在变,后来新材料像合金钢、塑料啥的用得多了,海沙不吃香了。他也没恋战,果断转行。1961年,他跟叶汉、叶得利、何鸿燊几个大佬一块,拿下澳门博彩的专利权。1962年搞了个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投钱建了个浮动赌场“澳门皇宫”,还顺手做了酒店、餐饮,把澳门博彩业从以前的小打小闹变成了大产业。 生意之外,他也没闲着。1980年当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升常委,1993年到2006年做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是香港人里第一个混到这级别的人物。慈善方面,他也下本。1984年搞了个霍英东体育基金会,支持体育发展,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水池就是他掏钱建的。1986年又弄了个教育基金会,捐了150亿港元,帮了不少人。 2006年10月28日,霍英东在北京去世,83岁。他走了以后,香港和内地都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生意做得大,心眼也不小,爱国又肯干实事,他的名声算是彻底立住了。
1953年,霍英东花280万买下当时的铜锣湾使馆大厦,按当时的情况只能将房子租出
历史有小狼
2025-04-19 20:22:01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