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北京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悔婚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领导皱起眉头,"陈景润同志不是一直专心科研吗?怎么突然闹出这种风波?" 时间倒回三年前,48岁的陈景润正躺在病床上,手中捧着一本德文数学专著。长期的科研工作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组织上特意安排他在这所军队医院接受治疗。 "陈老师,该吃药了。"一个清脆的女声从门口传来。 陈景润抬起头,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医生端着药盘走了进来。 "谢谢,放在那里吧。"陈景润随口应道。 女医生却没有离开,而是好奇地看了一眼他手中的书:"您在读德文数学著作?" 陈景润略显惊讶地看了她一眼:"你能看懂德文?" "我在军医学过一些基础德语。"女医生微笑着回答,"我叫由昆,是您的主治医生。" 由昆发现,这位传说中的数学天才生活中竟如此简单纯粹——除了数学,他似乎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而陈景润则惊讶于这位年轻女医生的博学与耐心,她不仅精通医学,对数学也有一定的了解。 "陈老师,您知道吗?我上大学时最喜欢的就是数学。"一天查房时,由昆忍不住说道,"虽然我最终选择了医学,但每次看到数学公式,还是会有种特别的感觉。" 陈景润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那你应该看看这个..."他兴奋地从床头柜拿出一叠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 从那天起,他们的交流不再仅限于病情。由昆常常在值夜班时来病房,听陈景润讲解数学的奥秘;而陈景润也开始关心起由昆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在她值夜班时特意留一盏灯等她。 医院里的其他医护人员都注意到了这种变化。护士长悄悄对由昆说:"小由啊,陈教授看你的眼神不一样了。" 由昆的脸一下子红了:"您别胡说,陈老师只是...只是需要一个能聊数学的人。" 1978年的一个春夜,陈景润终于鼓起勇气,在由昆查房时拉住了她的手。 "由医生,我...我有话想对你说。"一向口若悬河的数学家此刻却结巴起来,"我知道我比你大很多,身体也不好,但是..." 由昆的心砰砰直跳,她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眼神却如少年般炽热的男人,轻声问:"但是什么?" "但是我想和你在一起。"陈景润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的话,"我知道这很自私,但我真的..." 由昆没有让他说完,轻轻点了点头:"我也一直在等您说这句话。" 然而,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当医院领导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找由昆谈话:"小由,你要想清楚!陈教授比你大21岁,身体又不好,你们根本不合适!" 更强烈的反对来自由昆的父亲。这位老军人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年近半百的病人时,勃然大怒:"我不同意!他都能当你父亲了!你想过将来吗?"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陈景润开始动摇了,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有权利拖累一个年轻姑娘的一生。最终,在各方压力下,他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取消婚约。 1980年初,陈景润通过组织正式表达了悔婚的意愿。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炸弹,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指责他始乱终弃,有人同情他面对的压力,更多人则是对这段"忘年恋"议论纷纷。 消息甚至传到了中央领导的耳中。考虑到陈景润在学术界的特殊地位和当时的社会风气,领导们不得不重视这一"个人问题"。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段感情就此结束时,由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不顾医院纪律,直接找到了正在中科院闭门不出的陈景润。 "陈老师,您不能这样!"由昆眼中含泪,声音却异常坚定,"我知道您担心什么,但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 陈景润不敢直视她的眼睛:"由医生,你还年轻,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不!"由昆打断了他,"我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您。"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那句改变一切的话:"婚后我绝不妨碍您的工作,我保证。"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陈景润的心。他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姑娘,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成全;不是索取,而是付出。 "可是..."陈景润还想说什么。 由昆已经拿出一封信:"这是我写给组织的保证书,也是我对您的承诺。我知道数学是您的生命,我不会成为您的负担。" 最终,这份真挚感动了所有人。中央领导在了解事情原委后,亲自批示:"尊重科学家个人生活选择"。由昆的父亲在看到女儿的决心后也松了口:"只要你幸福..." 1980年8月25日,48岁的陈景润与27岁的由昆在北京登记结婚。 婚后由昆精心照料陈景润的生活起居,为他创造最好的科研环境;而陈景润也在妻子的支持下,继续攀登数学高峰。儿子陈由伟后来回忆说:"母亲是父亲生命中最温柔的保护伞,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思考那些深奥的数学问题。" 多年后,由昆谈起这段婚姻,只是淡淡一笑:"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对陈老师来说,数学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爱他,自然也会爱他所爱。" 而陈景润在临终前,握着妻子的手说:"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不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而是娶了你。"
1980年,北京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悔婚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
随风起舞的尘埃
2025-04-20 05:04:2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