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国军中将刘希程率部在灵宝起义时,他手下的团长李子奎密谋哗变,想把刘希程杀掉,并说:“我手上血债太多,共军是不会饶了我的。” 1949年6月,豫西灵宝,群山沉默,大河咆哮。 国共战局已到末尾,败势如山倒的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大地上节节败退。 就在这危局之中,国军中将刘希程,悄然做出一个决定,起义。 刘希程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曾是蒋介石眼中的“得意门生”,他生得魁梧,语声洪亮,是军中一把好手。 靠着嫡系出身,他在军中一路青云直上,最辉煌时,甚至有望执掌一方,升任野战总司令。 可惜天不假年,在1945年的桂柳会战中,他因指挥失当惨败于共军之手,被贬为边缘将领。 若不是昔日同窗胡宗南念旧情,他恐怕连个带兵的差事也捞不到。 在胡宗南的安排下,他成了灵宝一带的守军指挥官,手下不过一师兵力,可这片地方早已无心作战,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尤其当刘希程几次派人试探,却没有遇到意料中的答复,他心中更是坚定了起义的念头。 可他万万没想到,身边竟藏着一条毒蛇。 李子奎,时任该团团长,出身并不正规,甚至可以说是个土匪出身的军官。 早年在豫西一带混迹时,他便以“恶霸”之名远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用抢来的钱招兵买马,拉起一支杂牌军,仗着战乱之机投靠国军,居然也混得个军官头衔。 刘希程起初并不喜欢他,可当时兵源紧缺,加之李子奎作战勇猛、会察言观色,一副忠心耿耿模样,倒也让他放下戒备。 李子奎甚至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全力支持将军“识大势、顺大义”的决定。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忠诚,不过是场表演。 就在起义计划悄然推进之际,李子奎却暗中向胡宗南派出密报,说刘希程有“叛国”之嫌,并请求“替党国效命,清君侧”。他还在密信中写道: “末将知将军意图已决,恐事态不可控,愿舍身相阻,以报党国。” 其实李子奎并非不懂形势,他心知肚明,共军势如破竹,起义是唯一活路。 他也不是没想过顺水推舟,跟着刘希程一起“改旗易帜”。 但他比谁都清楚——共军要的不是兵,而是“干净的兵”,而他李子奎,这些年背的血债,哪里洗得清? 那些年,他火烧村庄、掳掠妇女,百姓恨他入骨。 更何况,他那些部下,跟他一个德性,明面上戴着国军的帽子,背地里比土匪还不如。 他心里明白,即便起义成功,迟早也会被“清算”,与其如此,不如赌一把,用“忠诚”博一个转机。 于是,在他一番搅局之下,刘希程的起义计划不得不提前。 消息一出,胡宗南派人“代管”部队,而接手的正是李子奎。 刘希程愤怒却无可奈何,只能被迫脱身北逃,途中多次遭伏杀,幸得几位旧部拼死护送,才终于进入解放区,向共军投诚。 而李子奎,得意不过数日,他接管的队伍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共军一到,根本无需多少交战,几路包抄之下,李子奎的队伍就如风中落叶,崩溃瓦解。 他惊慌逃窜,一度躲进村中地洞,却被昔日受害的土财主张老头揭发——这位老财主当年家破人亡,正是李子奎所为。 如今得知他仍在阳间,张老头一纸密报送到解放军驻地。 不到两日,李子奎被捕。 审讯中,他百般狡辩,但那些证词与村民指认一一吻合,终究没能逃过历史的清算。 在灵宝城外的小丘上,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个恶霸的一生。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子奎
在被俘的国军将领中,周士瀛很走运,因为解放军宽宏大量给了他“投诚将领”的优待,还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