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成为现象级爆款。它凭借独特的立意,打破年龄焦虑,构建了去标签化的女性图谱。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30+女性的多面性,她们既有优雅的一面,也有坦率表达的一面。 可是,到了《乘风2025》,口碑却一路下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组在选人逻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选人注重姐姐们的个人特质和故事性,而现在却陷入了流量焦虑。在这一季中,30位选手中有近三分之一是29岁的“准姐姐”,95后成为焦点,30+的门槛仿佛不存在了。这样的选人方式让观众觉得节目组在用甜妹来稀释“姐味”,偏离了最初的中女概念。 在节目内容的策划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像王蓉被淘汰、房琪塌房等事件,让观众对节目大失所望。节目组为了制造话题,采用了一些不太恰当的手段,比如选择周杰伦的歌曲并特意将镜头切给侯佩岑。这些操作让观众觉得节目失去了原本的真诚。 舞台设计方面,本季的“户外大冒险”舞台看似创新,但实际上却带来了很多负面效果。海边风大影响姐姐们的表演,户外收音也不好,导致观众的观看体验很差。而且,这种舞台设计更像是为了制造视觉奇观,而忽略了舞台原本要传递的女性力量。 对比第一季的“浪姐”,那时候的话题都是真实的,是观众对鲜活个体的自发关注。而现在的话题却充满了工业味道,像是被剪辑制造出来的。例如陈德容和王蓉的排练争执被剪成宫斗戏,房琪质疑叶童的片段被放大成职场歧视等。 “浪姐”系列的变化反映出整个中女题材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女市场已经饱和,行业走向同质化。而“浪姐”如果想要重新获得观众的喜爱,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回归到展现女性力量、打破年龄焦虑的初心上来。
从现象级爆款到口碑下滑:<乘风破浪的姐姐>如何弄丢“中女概念”
嘻哈笑谈姐
2025-04-20 13:22:29
0
阅读:19
游戏人间
女权惹的祸,女权嫉妒美女,嫉妒良家妇女,嫉妒守身如玉的,就不想让老百姓有好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