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曾放话:“我敢说,把一些节目里的专家放到市场上,不出半年就要饿死了。因为他们压根就买不到真东西!”
马未都,2008年因为央视《百家讲坛》这档节目被全国观众知晓,人称“马爷”,不仅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还是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他手中的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价值不可估量。
这样大的财富积累,他究竟是凭借什么样的运气将这些宝贵的文物都收藏到一起了呢?
正所谓,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善于审时度势,提前预判风口,“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基本不会差到那里去,马未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马未都,1955年出生于北京,青年时期下乡插队过,回到北京后,还在厂里当过好几年的机床铣工师傅。就是这么普通的一个人,却对社会发展有前瞻性的看法和一颗大胆的心。
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社会内部还比较动荡,所谓的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等旧社会还有残留,这些人害怕受到处分,背上骂名,于是对家里祖传或者珍藏多年的古玩珍宝进行销毁,那时候几块钱或者几张粮票就能收到“官窑珍品”,不过当时就算有人有心想收,也没有胆子买。
但是马未都抓住了这个风口。
其实,最初马未都是从事文学的,1981年的时候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今夜月儿圆》,从厂里的铣工变成了编辑部里的编辑。
他本身就对古玩感兴趣,从事文学工作之后,对照书本开始对古玩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和探讨,还结交了不少历史考古学家。不过考古肯定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于是他开始实地去“淘宝”。
在那个,人人都要把“珍品”低价售卖或者直接销毁的七、八十年代,只有马未都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站到了风口。
有人问过,他难道不怕被抓起来吗?
真正的知情人士却笑而不言,因为懂的都知道,乱世即将过去,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将会稳步发展,正所谓“盛世藏古董,乱世屯黄金”,马未都相信国家的发展,所以才敢“下海”的。
但是,当年这样思想甚少有人想清楚,因此马未都低价收购的珍品数不胜数,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他对于那些瑕疵品或者年代比较近的珍品就看不上了。
于是,马未都提出了“五马换六羊”这种以次换好的想法,于是一边在“淘”更具备珍藏意义古玩,一边出售自己手中已有的收藏意义比较低的藏品。他的这种敢于割舍的想法,也更进一步的提升了他手中藏品的质量。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马未都这样“淘宝”的天赋和眼光的。有次,他的一位老朋友,准备去当时名极一时的鉴宝节目,花钱去鉴定一下花费自己大半辈子积蓄126w买来的汝窑瓷盘。
因为当时节目有不是珍品就现场砸烂的规定,这个老朋友不放心,就想让马未都长掌眼。可是一看看出问题来了。
马未都研究瓷器的时间最长,他上手把玩了一会儿,就发现不对劲,瓷器的底部虽然做旧了,但是花纹有的部分还是可以看出来是新烧制的,应该是个赝品。但是他怕打击这位老研究员。于是斟酌开口。
“您老可以把这套还好好放在家里珍藏起来,没有必要拿到节目里了,节目里的专家也不一定就靠谱。”
老研究员买之前的确找专家看过,但是听到马未都这样说,心里没底了,开口说道:“我之前找专家看过的啊,卖家也一再给我保证。”
马未都只得安慰说:“专家的话听听当个借鉴就行,这套瓷器您拿回家吧,是有观赏价值的。”即便研究员不愿意,可也无可奈何。
马未都的话的确有理,很多所谓行业里的专家,有的甚至都没有专业的证书,古玩界更是如此,哪怕被请到节目上,也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当年有个女孩儿,带着齐白石的腊梅图一脸自信的到鉴宝节目里,证明自己手中画绝对是齐老真迹,是价值500万的传家宝。
没想到专家研究之后,认为画中腊梅与之前齐白石的那幅风格不一,过于单调,就断决定为赝品。
但是女孩听完反而没有因为专家说传家宝是赝品而伤心,反而向观众科普这幅画的构思,讲解结束之后,专家还是说女孩儿在胡编乱造。
女孩儿冷眼看他一下,说道:“我已经讲解的很清楚了,看来您根本不了解齐白石,我就是爷爷最小的孙女。”
此言一出,全场骇然,专家也下场道歉。
看来,有的专家的确是打肿脸充胖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