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好友费慰梅:手头宽裕的话,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最近实在是揭不锅了。
林徽因是拖着病重的身体艰难下笔,这时候的她哪还有之前意气风发的“民国第一才女”的样子,她眼窝深陷瘦的皮包骨的样子着实吓人。
而他们曾经体面富足的生活也全然不见了踪影。
那时的中国已经被战火肆虐,当战火快速蔓延,我国的一众文人也开启了逃亡之路,这必然是一段极度艰辛的过程。
梁思成夫妇辗转多个城市,期间他们的首饰衣物以及文稿或者建筑图纸都用来维持生计。
甚至为了赚钱林徽因不得以每天走很远的路到一个学校当老师。
但战乱造成的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拮据。
而最后他们来到了“李庄”,可以说这里是他们人生的至暗时刻,甚至林徽因多次想过要自杀。
因为林徽因得了肺结核,而当时根本没有医生为她治病,外面又战火纷飞,她只能在那小小的屋子里躺着。
很快,她的身体就消瘦了很多,终日里伴随着不断地咳嗽声听得人心惊。
虽然当时有许多同行的文人,但是大家的日子都非常难过,他们除了给林徽因带来一些精神慰藉之外,谁也没有能力给她物质支持。
看着这被病痛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妻子,梁思成痛到窒息,后来,他连自己最钟爱的钢笔都卖了,只为给妻子买点营养品。
而一瓶蜂蜜在当时已经不知道被翻了几倍,但是梁思成还是毫不犹豫为妻子买下。
而林徽因知道丈夫的好,也不愿再他面前表现出太颓废的样子,即使这样病重的身体,也依然不忘给丈夫儿子缝衣做鞋。
但是她心中的苦楚要到何处倾诉呢?大家的日子都难过,她不想给大家传递这种消极情绪,只能执笔写信寄给远在美国的好友费慰梅。
而好友看着她寄来的劣质纸张以及文字上的无奈,知道她的日子艰难,一直在尽心安慰她,她很想帮帮林徽因,并且也完全有那个能力。
可她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她知道林徽因是个非常刚烈的女子,除非他亲口说,要不然自己绝不能主动提及。
林徽因在信中提到,她的身体也慢慢的让她听不清别人讲的话,可她还是极力想要融入别人的聊天当中,她不想被“孤立”。
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她身心俱疲,更大的孤寂向她涌来,她仿佛即将跌入黑暗当中。
终于有一天,她病痛的折磨下精神崩溃,她甚至毫不避讳的在信中提及了死亡。
而就在这种走投无路之下,她寄出了那一封犹豫很久的求助信。
费慰梅非常重视这件事,她除了立刻寄钱,还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帮林徽因在美国找落脚地,她想既然林徽因已经放下身段向她借钱,那一定是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所以她很快将美国这边打点好。
而当她将这件事情告诉林徽因的时候,没想到得到的依然是林徽因拒绝的话,因为她不愿背弃国家,独享安定生活。
在她的认知里面自己与国家不可分离,没有自己出国避难的道理,如若真有那么一天,门口还有扬子江作为她的最后一站。
后来,在家人的陪伴以及好友,同行伙伴的安慰下,她也渐渐地想开了,既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那就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吧。
因此她又开始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万事万物,她终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她的这份向上竟然让她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他们都大喜过望,积极的等待着国家的好消息,林徽因想,自己一定要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在她的身体一天天稳定的时候,好消息也如约而至,大家高兴的忘乎所以,林徽因也久违的拿起了眉笔,她等这一天等的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