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表态称不会再升高关税,并开始寻求与中国谈判,中方亮明3个条件,做不到就免谈。那么,特朗普是不是真打算开始谈判?中方的条件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当地时间4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宫面对媒体时突然放出话来,说不打算继续提高对中国的关税,他还说,继续加税可能会让人们不想买东西,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特朗普甚至表示,未来可能会降低对华关税。这和之前高调喊话“要让中方付出代价”的态度截然不同,可见,就算嘴上还在强硬,特朗普已经意识到,贸易战继续打下去,美国也受不了。
毕竟,此轮贸易战这才刚开打,美国已经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国内,共和党内部对“对等关税”分歧加剧,民主党更将其视为“政治自杀工具”,商界巨头如马斯克、达利欧公开呼吁停止贸易战,农业与制造业因出口受阻损失惨重,直接威胁特朗普的中期选举基本盘。民众的生活成本也因关税飙升而加剧,食品、电子产品价格涨幅显著,甚至引发加州州长纽森起诉联邦政府“滥用关税”。 国外,美方试图通过“关税同盟”孤立中国的计划遭遇挫败。欧盟、加拿大等国不仅未配合,反而对美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法国推动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数字服务税,英国则批评美方“破坏国际规则”。盟友的离心进一步削弱了特朗普的国际动员能力,美方陷入“单打独斗”的孤立境地。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必须重新考虑策略。他清楚,如果再提高关税,不仅企业受不了,美国民众也要投反对票。所以,从“要中国让步”,变成“希望中国谈谈”,是形势倒逼出来的选择。 而中方的态度,其实从来没有变化。中方一再重申,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多次强调,对话必须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而“施压、威胁和讹诈”不会奏效。简单来说,想要解决问题?可以,但必须要有诚意。
结合多方消息,目前来看,中方有3个核心条件已然明确:其一,停止单边施压与挑衅言论:美方需要管住官员的“嘴”,例如副总统万斯用“乡巴佬”辱华等行为必须停止,边骂边谈的“政治情景剧”不应再上演; 其二,台湾问题没有模糊空间:美方需严格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不得以任何形式支持“台独”或对台军售,中方将涉台问题视为核心利益,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都将招致坚决反制; 其三,谈判代表须获特朗普直接授权:为避免重蹈2018年磋商中“美方七次推翻承诺”的覆辙,白宫必须指定“能现场拍板的人”,确保谈判结果不被随意推翻。 不难看出,这些条件直击美方痛点,既要求实质性行动,也考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诚意。目前,从公开信息来看,中方并没有表现出急于坐到谈判桌前,像特朗普说的那样,中方“已经多次联系”——是真是假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目前不急,这不是态度强硬,而是底气充足。 如今,中方应对贸易战的策略体现为“硬反制”与“软缓冲”并行。在贸易领域,除了加征关税,中方还通过出口管制、制裁涉台美企、WTO诉讼等手段精准打击美方痛点。例如,稀土作为高科技与军工产业的核心资源,中方掌控全球90%的精炼产能,这一“王牌”直接威胁美国供应链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加速推进“内循环”布局,通过“外贸优品中华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吸引国际资本。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GDP增长5.4%,超出预期,为博弈提供了经济安全边际。外交上,中方访问东南亚三国,重启中日韩对话,强化区域合作以对冲对美依赖。 对比之下,特朗普现在的策略,无疑是暴露了他的焦虑。他不仅对中方释放善意,还顺便对欧洲也来一套。见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时,特朗普说“肯定能达成协议”,而且在90天内就能搞定,这种急迫感,是选情带来的压力。不仅如此,连TikTok的问题,特朗普也说要等到中美达成贸易协议之后再处理,这就等于承认,这些问题根本就是他谈判的筹码,不解决主线,其他的就全是障眼法。 问题是,中方不会照着他的剧本演,TikTok也好,芯片也罢,都得看中方的态度,如果中方不点头,美国自己演戏也没用,还是那个逻辑——不是真心想谈的局,中方不会接;不符合原则的谈判,中方不会进。 总的来说,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特朗普是真的想谈,但又不想完全放低姿态,中方不是不谈,但谈判前提很明确,不能让步原则,不能接受讹诈,这就是当前这场谈判博弈的真实情况。 至于后续,谈判自然是有可能的,但想“轻轻松松”地签个对美国有利的协议,那是想多了。中方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如果美方真有诚意,那就先付出实际行动,把那一套极限施压收起来。
正如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所说:“特朗普高估了自身实力,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若美方继续将中国视为“必须打趴的对手”,这场博弈注定没有赢家,或许又可以说,关税战是因特朗普而起,但它绝不会单靠特朗普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