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加关税没有效果,占不了一点便宜。 特朗普突然丢出第二张对华底牌:给中国商船加

鉴国际者 2025-04-21 09:47:47

眼看加关税没有效果,占不了一点便宜。 特朗普突然丢出第二张对华底牌:给中国商船加收“服务费”。 表面上是行政措施,实则威力不输加征关税。

按照美方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通告,10月14日起,所有在美国港口停靠的中国籍商船,每吨货物将被征收50美元的费用,并在接下来三年内逐年递增。

早在2月,特朗普曾提出更激进的想法——每艘中国商船收150万美元。 结果方案一出,美国国内炸了锅,议员、港口公司、商会代表都反对,特朗普只能悄悄收回,换了个想法。 但换汤不换药,核心逻辑没变。 还是那个老套路:提高中国运输成本,逼企业放弃中国产品,改用美国造船。

美国造船业,早就不是当年的“造船巨头”了。 现在连一艘像样的油轮都造不出来。 数据显示,自1980年起,美国没再建过LNG船;2017年后,连油轮也基本停工。如今,美国造船厂大多承接军舰订单,民用市场几乎空白。 就这状态,怎么扶起来和中国拼? 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一造船国,交付、在建、接单三项指标全面领先。

不光规模大,种类也全,从集装箱船、散货船,到LNG船、化学品船,应有尽有。 美国的“造船梦”,想要赶上中国,不是几年投入能解决的事,得从设备到工人,从材料到人才,全部重建。 哪怕不谈制造力,仅仅从成本上看,美国的船价就是中国的两到三倍。 这还不算人工、维修和港口服务。 特朗普想用服务费逼大家选美国船?恐怕他低估了市场的现实。 不仅中国不答应,连其他国家也坐不住了。

欧洲、日本、韩国,这些长期与美国关系紧密的传统盟友,也都对这项新政表示担忧。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航运公司也用的是中国造的船。 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达飞轮船这些巨头,船队中大量依赖中国产品,一旦这笔费用落实,他们也得买单。 美国这是拉着盟友下水,大家心里都明白。 服务费政策不仅是对中国的限制,也会扰乱全球物流秩序。 尤其是全球超九成的商船与中国有关,这一动,影响范围之广远超加税本身。

特朗普靠单边政策制裁中国,但没考虑会顺带把其他国家一起推入漩涡。 如今美国一边高喊“重建制造业”,一边自己造不出船,还要靠外来船运输货物。 结果限制中国等于堵自己港口,堵住的是全球物流命脉。 更讽刺的是,这笔所谓的“服务费”,最终还是会转嫁给美国本土消费者。 船公司加价,运输成本涨,零售商扛不住,只能涨价。 从超市的食盐酱油到电子产品零件,无一不受波及。

工厂的原材料进不来,生产线就得停;卖场的货架上货不足,消费者怨声载道。 这波政策还没落地,美国本土已经炸开锅。 全国300多个行业组织联合致信国会,要求叫停这一荒唐措施。 听证会上,物流商、港口运营商、零售商代表轮番发言,掰着手指算账:一艘船加价几十万美元,一年下来成本多出上亿美元。 这可不是吓唬人。 美国经济的神经中枢——全球供应链,根本受不了这么折腾。

而且,这次听证会的焦点已经不止是政策本身。 很多代表直接点名特朗普,说这根本不是保护主义,是典型的“自毁式贸易手段”。 贸易战打了几年,美国出口不见增长,反倒是进口更贵了,制造业也没见起色。 服务费政策,是特朗普关税战失败后的“补救方案”。 可这补救,补得越来越糟。 为了掩盖加税无效的尴尬,他只好不断变招。 可新招一出,副作用更强,盟友生气,企业破产,民众买单。 特朗普曾大言不惭地说,要靠“关税+制造业”让美国再次伟大。

结果贸易战打到现在,制造业没重振,通胀却天天飙。 他原以为服务费政策能打中国一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先把自己国家整崩了。 中国方面并未正面回应这一新政。 反而是继续推进港口建设、优化国际航线布局,加速构建与东盟、中东、拉美的新航线通道。 该干嘛干嘛,丝毫没有被特朗普牵着节奏走。 相比之下,美国国内却已经乱成一锅粥。 政策还没执行,港口、企业、议会、市场全在吵。

不仅如此,连美国的盟友也开始重新评估与其的经贸关系。 特朗普想通过“第二张王牌”扳回关税战的劣势,结果搞得内忧外患,连队友都心寒。 这不是王牌,是险招。 这一出招,恐怕比加关税更可怕。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鉴国际者

鉴国际者

天下大事,皆入我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