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金庸嘲讽中国造原子弹:有这钱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陈毅元帅听闻后的回复让人大吃一惊。
从1945年美国往日本丢下两枚原子弹开始,毛主席就坚定的表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弹,别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能造出来!”
只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所以这件事一拖,就拖到了上世纪60年代。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才十几年时间,又经过几年自然灾害,民众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所以当再度提出要研制核武器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等着看中国的笑话。
不过我国领导人极有魄力,并没有理会外界的侵扰,陈毅元帅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曾坚定的表示:“无论外界怎么看,我们都要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就算要当掉我的裤子,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点头。”
这番豪言壮语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大陆的民众都十分激动,表明哪怕要饿着肚子,也一定会支持国家研制原子弹。
毕竟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旁边压着,没有核武器,就相当于将一块肥肉摆在人家面前吗?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香港,香港虽然还没回归,但是也有不少爱国人士对这件事表示了支持。
可以说,陈毅这番话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可这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出现了,《明报》上竟然刊载了一篇《要裤子不要核子》的报道,而文章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庸。
作为小说界的一代名人,金庸在香港的影响力可不低,头天说的话,几乎第二天就能传遍整个香港。
他在这篇文章中,直截了当地对陈毅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表示:“即便有了原子弹,也不见得不会被打,还不如拿这些钱给老百姓多做些裤子!”
这篇评论性的文章,很快就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受到金庸的影响,也开始对研制原子弹这件事产生了质疑。
因为当时的条件确实太艰苦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严重,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什么能吃就吃什么!
这才刚从大灾中缓过来,能吃饱饭还不足三年时间,如此仓促的准备造原子弹,在很多人看来确实不妥。
不过国家领导人毕竟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知道只有拿起“枪杆子”,才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所以内地的报社很快就发表文章,对金庸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战打的你来我往,让人目不暇接,一时间不知道该支持哪一方。
这时还是陈毅站出来,主动结束了这场闹剧。
不过他并没有对金庸提出指责,而是主动对金庸的看法表示了支持。
他说:“金庸先生说的不无道理,发展军工事业固然重要,但是让老百姓能吃饱饭,穿好衣也很重要,这就像两个车轮,只有均衡发展,车子才能不断前行。”
陈毅主动对自己片面的论点进行了道歉,金庸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格局小了,吃饱穿暖固然重要,但是自己的手腕硬了,才能够真正的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金庸也主动站出来,对陈毅先生表示了歉意,打的热火朝天的舆论攻势,也在这个时候终于终结了。
1964年,随着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终于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
此时的金庸也终于明白了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深意,看着报纸不由得潸然泪下。
从那一天开始,中国彻底在国际上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