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陈平在押解樊哙,返回长安的路上,接到了急报:刘邦已在宫中病逝。得

百年战争录 2025-04-21 10:53:59
公元前195年,陈平在押解樊哙,返回长安的路上,接到了急报:刘邦已在宫中病逝。得知消息后的陈平,面露悲伤,内心却松了一口气。陈平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又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为何刘邦去世,他会暗中窃喜呢? 这还得从刘邦对大汉江山的担忧说起。 刘邦建立大汉以后,一直都在忧虑如何才能够实现这自己一刀一枪拼下来的刘家基业能够安稳的在刘家子孙手中传承下去,不走秦朝二世而亡的老路。 于是他忧心忡忡的思索之后,决定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进行裂土封国,不过这次裂土和先秦不同,全部封给刘家子孙。 待到翦除异姓王并封刘家子孙后还不放心,刘邦又费尽心机的搞出一个“白马之盟”,称“非刘氏而王者,共击之”。 算是给老刘家的江山上了双重保障。 甚至到了晚年,刘邦眼睁睁看着吕氏一脉做大他也不想束手就擒,试图借着各种由头剪除站队吕氏一方的功臣,甚至还想要另立太子。 但最终这一切因为吕氏势大,还没彻底实行刘邦就撒手人寰了。 正奉命押送樊哙的陈平也松了一口气,心想随着刘邦的驾崩,既不用对昔日的兄弟下手了,也不需要担心被刘邦猜忌而身死了。 陈平出身贫寒,自幼聪慧,心怀大志。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洞察力,一步步踏上了政治舞台。 起初,他在项羽麾下效力,然而,项羽的刚愎自用和猜忌多疑让陈平感到前途渺茫。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转投刘邦帐下。 刘邦知人善任,对陈平委以重任。陈平也不负所望,屡献奇策,为刘邦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伴君如伴虎,在刘邦身边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 就比如这次,陈平被刘邦下令将樊哙绑回长安处决,陈平没有办法,只能遵令,不遵令自己当场就得死,那多憋屈。 但押送途中,陈平知道刘邦已经命悬一线,便一直拖拖拉拉不肯快速前行。 毕竟虽然要求处决樊哙的是刘邦,但是要动手的可是他陈平,樊哙是什么人,他可是吕后的妹夫,自己要是真动手了,不管刘邦又没有反悔,那他陈平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无他,吕后可比刘邦年轻太多了,如今刘邦病重,肯定会走在皇后前面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儿。 陈平明白,如果此时遵奉了刘邦的命令,直接斩了樊哙,那待到刘邦一驾崩,自己也得被晋升为吕太后的吕雉给送去陪刘邦。 他自然会想方设法拖延时间,直到刘邦驾崩的消息传到队伍里,整支队伍从押送的人陈平到被押送的人樊哙,上下都松了口气。 但是陈平此时还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时不管如何,他的确正在押送樊哙前往长安城,如果就这样到了长安,那他陈平一样小命不保。 毕竟太子刘盈生性宽仁,此时主政的必定是吕后无疑,自己押着她的妹夫回京,辩解说是刘邦病榻上下的令有几个人会信啊,搞不好刚进城就被吕后派人抓起来了,性子再急一点直接杀了也不是不可能。 但陈平不愧是谋士,他百般思索后还真想出来一个招,在心中谋划良久,确信应当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便立刻催促本来不急不缓的队伍快速行车。 陈平一边催促队伍加快行进,一边在心中暗自思忖:“陛下啊陛下,您这一走,这天下可就变了天,我虽忠心耿耿,可您却始终对我心存疑虑。如今您走了,我这颗悬着的心总算能稍稍放下一些。” 回到长安,陈平直奔宫中。面对刘邦的灵柩,他伏地痛哭,悲声震天:“陛下啊,您怎么就这么走了,臣还未来得及继续为您效力啊!” 吕后走上前来,冷冷地看着陈平:“陈平,樊哙之事,你如何交代?” 陈平赶忙叩头谢罪:“太后,臣接到陛下旨意,不敢不从。但臣深知樊哙将军乃朝廷重臣,一路押解也是小心翼翼,未曾有半分加害之心。如今陛下仙逝,还望娘娘明察。” 吕后沉默片刻,挥了挥手:“罢了,此事暂且搁置。” 陈平暗自松了一口气,深知自己暂时逃过一劫,但他也明白,此后的日子依然充满了变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平更加谨小慎微,为了自保,他不得不周旋于各方之间,表面上迎合吕后,暗中却在为自己寻找着新的出路。 最终陈平活了下来,一直活到了汉文帝即位才去世,甚至还因为自己相当高的年龄,还一直被世人认可为高寿。 不得不说谋士没有一个好易于的,面对兔死狗烹的局面,从张良到功高盖世的陈平,都在谋划之下得以善终,也都成为了汉初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功臣之一。
0 阅读:35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