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
1398年,创建了大明的朱元璋最终还是躲不过生死的袭扰,即将驾崩,但他还是不放心朱允炆。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逝以后,将感情倾注在朱允炆这个朱标次子的身上,径直下令,以朱允炆为皇太孙。
可这天下却不是那么好掌控的,尤其对于朱允炆来说,于是朱元璋杀了一批又一批人,把所有对朱允炆有威胁的老兄弟们都一起带到了地下。
但是如今要面临死亡的他,还是不太放心,于是将朱允炆叫到身前,嘱咐道:“允炆啊,你要记住,任人唯贤,方孝孺这个人就不错,我死后你记得提拔任用他,这是一个值得重用的大才啊。”
此时已经掌握一些朝政的皇太孙朱允炆含泪应下,没过多久,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朱允炆即位的第一时间,就立刻提拔正在担任蜀献王世子教师的方孝孺到中央任职。
由于爷爷的嘱咐,朱允炆对方孝孺信任至极,很多朝中大事都要方孝孺协同处理,最终才会去颁行。
方孝孺也不负老朱家厚望,对各种事情都手到擒来,至于朱允炆向他提出的许多问题,更是对答如流。
但是当时刚刚即位不久的建文帝和朝中一些大臣却意图进行“削藩”一事,这让方孝孺很是着急。
如今皇帝刚刚即位不久,地位还不是很稳固,如果此时削藩,国家必将出现叛乱。
而且,方孝孺更加明白的是,此时朝中没有可以打大仗的将领了,洪武时期出彩的将领都被太祖一波带走了,但此时镇守边疆的宁王、燕王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尤其是燕王朱棣,他在洪武时期曾多次随军北伐,不仅兵力多,而且由于燕地的特殊性,还有调动周边兵马的权力。
如果此刻中央施行削藩,必将逼反诸王,那两相对比,缺兵少将的朱允炆几乎必败无疑。
面对朝中呼声越来越高的“削藩”,方孝孺一直持谨慎态度,奈何建文决心已下,方孝孺再怎么受建文信任,也无法扭转一位皇帝的决心。
很快,明王朝就开始进行削藩,方孝孺很是着急,开始物色大将,无他,建文针对的对象简直太明显了,个个都是与燕王朱棣有牵扯的王爷。
而且建文还下令,要把燕地精兵调走,这不明摆着要对燕王下手。
朱棣被种种逼迫之下,选择听取姚广孝的建议,直接起兵南下,要“清君侧”“诛奸臣”。
战事正如方孝孺忧虑的那般,燕军几乎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朝中派出的大将没有一个是朱棣的一合之敌。
就连曾经太祖留下的老将耿炳文,也败在燕王手中。
方孝孺急呀,他深知自己是受太祖嘱托才得以被朱允炆如此信任,可眼看着中央快不行了,他想要力挽狂澜,可他只是一介不知兵的书生,根本阻拦不住燕王大军的马蹄。
最终,建文四年,燕军已经兵临城下,此刻的朱允炆悔不当初,但此刻的他还在挣扎,求助方孝孺。
方孝孺让朱允炆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待勤王军到来。
可朱棣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直接攻城,最终城破,宫中起火,建文不知所踪。
但是朱棣却抓到了方孝孺,朱棣认识他,毕竟方孝孺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
而且在北平时,姚广孝曾告诫燕王朱棣,方孝孺决不能死,不然就寒了读书人的心,届时哪怕燕王称帝,史书上也得记燕王一笔。
于是朱棣命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迟迟不肯,最终惹怒朱棣:“方孝孺!你以为我不敢杀你?!”
方孝孺笑道:“死得、死得,我本一介书生,幸得圣上隆恩,方有今日之位,今日圣上已去,我随其后又如何?”
一番话惹得朱棣更是震怒,最终他判处方孝孺车裂的死刑,并连夷九族。
方孝孺对此哈哈大笑:“燕贼篡位,我誓死不降,哪怕诛我十族又有何妨?”
朱棣怒发冲冠,吩咐左右:“那便遂了他的愿。”
随即,方孝孺及其十族均被诛杀,方孝孺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杀十族的人。
炽天使
孝儒公真汉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