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以年产百架速度狂飙突进,当F-35深陷质量纠纷、F-47仍停留在PPT阶段时,五角大楼如何应对这场空中力量的天平倾斜?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战机竞赛",是否已提前预示,全球空军第一宝座的易主?
在当前全球军事科技的竞技场上,中美两国空军力量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引发了各国军事观察家的大量热议。尤其是中国的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其快速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更是引起了美国防务媒体《军事观察》的注意。 美媒指出,歼-20从其首架原型机到批量生产投入使用,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切。这一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的F-22和F-35,以及俄罗斯的苏-57。 这些隐身战机通常要等到首架演示机试飞后的14到15年,才能完整列装第一支部队。而歼-20的这种“闪电式”发展,不仅显示出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也反映了其在军事战略上的决心和执行力。 特别是从2021年开始,歼-20的生产规模得以大幅提升,期间进行了多次升级改进,尤其是国产发动机WS-10C的装备,使得歼-20彻底摆脱了对俄制发动机的依赖。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歼-20的性能,更使其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说到生产能力,歼-20的年产量约为100—120架,这个数字远超其他双发重型战斗机的三倍以上。虽然F-35的总产能更高,但要注意的是,F-35的订单来自于全球十几个国家,而美国空军自用的F-35A一年仅能增加50架左右。 相对而言,中国的歼-20则全部由国内消化,用于充实和升级自己的空军力量。因此,对于美国来说,F-35的一部分产能实际上,分布在了多个盟国之中,这也决定了其在空军力量更新换代上的捉襟见肘。 而且,F-35自投产以来,各种系统性缺陷与故障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每年美国空军接收的这些F-35,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成效如何、需要多长时间能形成有效战斗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而歼-20则在逐步解决自身的技术瓶颈后,一次又一次地优化升级,稳步提升。
众所周知,美国军工复合体一直给人以深刻印象,特别是在世界顶尖战机项目的推进上。但在去年,美国空军与F-35的研发生产商——洛马公司发生了严重矛盾。 由于当年生产交付的F-35存在问题缺陷,美国空军要求洛马公司改进并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不予接装。 然而洛马公司依仗着强大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实力,并没有妥协,他们表示已经完成了计划中的生产任务,至于美国空军要不要接装,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这一现象表明,即便是美国这种全球军事实力领先的国家,在军备项目上也难以避免内斗和利益纠葛,尤其是在如此重要的F-35项目上,这样的矛盾会极大地影响其高端战斗力的发挥和更新。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的大量F-15和F-16早期型号,已经临近服役末期,急需退役换装。即便美国空军能够保持每年50架F-35的“进账”,面对巨大的换装需求,能保证战斗机部队规模不缩水已属不易。
而中国空军在退役老旧战机的同时,还在积极生产新的歼-20、歼-10、歼-16以及最新的歼-35A战斗机,其产能足以填补空缺,并进一步加快换装速度。 西方军事专家对此感到紧张不已,因为解放军凭借其巨大的产能优势,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空军力量。 这直接影响到五角大楼的全球部署计划,尤其是在亚太地区。随着歼-20服役数量的增加,中国空军的实力不断提升,而美军则受到基地数量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虽说未来的六代机F-47,被认为是美国抵消歼-20数量优势的利器,但中国同样也在研发自己的六代机,且项目进度显然走在了前面。 特朗普曾雄心勃勃地宣称,F-47是全球首款第六代战斗机,但迄今为止,这款飞机除了概念渲染图外,并没有更多的实际进展资料浮出水面。
而航空巨头波音公司虽已获得了合同,但由于近年波音事故频发,生产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能否成功研制F-47,连美国本土的智库、媒体都对此持悲观态度。 此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也为这场竞赛增添了不少变数。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英国政府正在考虑取消对F-47,某些关键隐身技术的授权许可,以报复美国的关税行为。这对于仍然依赖英国技术的F-47项目,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综上所述,随着歼-20的逐步列装和升级,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高,而美国在高端战斗机领域,面临着诸多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美空军力量对比的天平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战机的较量,更是两国科技、工业和战略智慧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