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六代机的设计库里,有个被淘汰的“宝藏方案”最近被德国军事专家扒出来了——下颚配机背双进气道,三发设计直接冲着跨太平洋航程去的!这玩意儿要是真造出来,估计能把西太平洋的天空捅个窟窿。别看它现在躺博物馆里吃灰,里头藏着的设计思路可都是冲着“打远仗”去的,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看看,这方案为啥被毙,又为啥说它“死得光荣”。
先说这外观,活脱脱像个长了三张嘴的钢铁巨兽。机背进气口顶着个鼓包,下颚还开个大口子,乍一看还以为设计师喝高了。但内行人明白,这套双进气道组合拳打的是“高空高速+低速稳定”的算盘。机背的鼓包进气道专门伺候超音速飞行,气流压缩效率比歼-20的DSI高5%,飙到3马赫都不带喘的;下颚的斜切进气道管着亚音速巡航,配合柔性材料能变形调节,保证低速起降时发动机不噎着。这套设计搁现在看都算激进,当年怕不是把评审委员会吓出冷汗。 三台发动机的布局更绝,背上一台负责超音速冲刺,左右两台专攻常规巡航。按成飞公布的涡扇-10C数据算,总推力直奔41.4吨,比F-22还多出小半截。不过代价也明显——机身宽度直逼轰-6,雷达反射面积怕是要压不住。但设计团队显然豁出去了,弹舱直接塞下8枚霹雳-17超远程导弹,射程400公里起步,摆明了要当“空中狙击手”。有军迷算过账,这货挂满油能从海南直飞关岛,中途不用加油机伺候,真应了那句“太平洋不需要小短腿”。
航程数据才是这方案的精髓。6000公里最大航程、2800公里作战半径,比现役歼-20多出近一倍。设计师为了塞油简直拼了——翼身融合结构里埋着18吨燃油,机翼油箱占整机重量四成。这么搞机动性肯定吃亏,但人家定位清晰:高空高速掠袭,见面就是霹雳-17招呼,压根没打算狗斗。有网友调侃,这玩意儿应该叫“空中洲际导弹发射架”,专治各种不服的航母战斗群。 为啥最终没选它?
看看现在首飞的歼-36就明白了。三发变双发、无垂尾变飞翼,明显在隐身和机动性上找补。被毙方案太偏科——航程无敌但雷达特征明显,高速性能牛掰却牺牲了多任务能力。当年评审会上估计吵翻了天:要太平洋制空权就得忍这“三张嘴”,要全面压制就得砍航程。最后拍板的领导们选了均衡路线,毕竟六代机不能只当“洲际快递员”。 不过这套设计遗产可没浪费。鼓包进气的变形技术用在了歼-36的背部进气道,下颚的斜切设计启发后续型号的隐身修型。更关键的是验证了“航程优先”的可行性——后来者虽然减了发动机,但靠着变循环技术照样把作战半径顶到2500公里。所以说这方案就像练武时的木人桩,挨打多了才练出真功夫。
回头再看这“钢铁巨兽”,倒觉得它生错了年代。要是搁现在,配合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三发推力直接弹射起飞,再挂上6枚鹰击-21反舰导弹,那就是西太平洋的活阎王。可惜武器装备讲究天时地利,当年要的是能快速量产的均衡选手,不是这种剑走偏锋的极端分子。但谁又说得准呢?保不齐哪天技术突破,这三发方案借尸还魂,给老美整出个“航母噩梦2.0”。
成飞的设计师们早就说过,库房里淘汰的方案比现役型号还精彩。这个下颚背双进气道的“巨无霸”,虽然没飞上蓝天,却给中国六代机趟出了条血路——告诉后来者航程能堆多高,速度能冲多快,隐身能压多低。下次再看见歼-36在南海划出尾迹,得记着这里面有它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