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这回脸被打得啪啪响!就在上周,成飞六代机歼-36试飞视频里一个“原地漂移”式的小半径滚转,直接把美国《航空航天》杂志的“轰炸机论”碾成了渣。这架被外媒硬扣上“隐身轰炸机”帽子的空中黑科技,用300米转弯半径的极限机动告诉世界:中国六代机不玩“贴标签”,要的就是全领域碾压!
看这动作多带劲——歼-36在万米高空突然侧身,机翼像扇子似的“唰”地展开柔性襟翼,三台发动机喷口齐刷刷扭成不同角度,活脱脱给空气动力学来了个过肩摔。旁边伴飞的歼-20S飞行员估计得捏把汗,自家五代半的鸭翼布局愣是跟不上节奏,转弯半径生生多出百来米。这哪是空中格斗?分明是歼-36在给全球军迷直播“降维打击教学”。 美国专家为啥死活咬定它是轰炸机?说白了就是被三发布局唬住了。瞅见没?中间发动机喷管比两边粗一圈,乍看确实像轰-6的远房亲戚。
可人家设计师玩的是“动力差速”黑科技——需要飙速度时三台涡扇-10C全开,45吨推力直接怼出3马赫;要玩花活儿就单侧发动机降档,配合柔性襟翼的“空气刹车”,空中漂移比AE86还丝滑。这套操作下来,作战半径照样顶到2800公里,挂上8枚霹雳-17照样能从海南摸到关岛,轰炸机?战斗机?人家压根不屑分这个。 柔性开裂式襟翼才是真绝活。平时贴着机身当乖宝宝,雷达反射面积比歼-20再砍两个零;真要动手了,襟翼“咔嚓”裂开形成气动舵面,配合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毫秒级反应,空中变向比特斯拉打方向盘还利索。你想想,传统战机转弯得靠垂尾和襟翼联动,歼-36直接让机翼自己变形,这相当于给飞机装了个“空气变形金刚”啊!美国人搞F-35还得靠机械结构,雷达反射蹭蹭涨,咱们这套“柔性功夫”直接让隐身和机动成了亲兄弟。
再看座舱里的门道。并列双座设计可不是学苏-34摆造型,左边飞行员盯着三面阵雷达的300度视野,右边忙着指挥无人机蜂群。高空飙到3马赫时,封闭式头盔自动供氧,机载量子雷达早把400公里外的F-22摸了个透。这哪是战斗机?整个一“空中航母指挥塔”,霹雳-17射程500公里起步,见面就是超视距导弹雨,狗斗?那是给对手留面子才玩的附加题。 美国《战区》杂志这回酸得冒泡,一边承认“中国重写空战规则”,一边嘴硬说“三发设计浪费推力”。笑死!看看他们自家NGAD项目,图纸还没画完呢,单机3亿美元的报价先把国会老爷们吓尿了。咱这歼-36三发变循环技术,涡扇-10C油耗比F-135还低15%,56吨的块头照样玩出歼-20的灵巧。说白了,美国那套“发动机即正义”的老黄历,在柔性气动+智能飞控面前早该进博物馆了。
更狠的是这玩意儿还能“边打边升级”。试飞中曝光的机背浅色涂层,搞不好就是给激光武器留的接口。哪天装上定向能护盾,别说导弹了,卫星都能给你捅下来。英国人还在那掰扯1.8马赫的“低速轰炸机”,殊不知成飞的工程师早把六代机玩出了星际战机的味儿——高空高速是基础课,全域感知是必修课,指挥无人机群才是毕业设计。 从歼-20到歼-36,中国航空人最牛的地方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美国死守隐身+超巡的老标准,咱们直接掀桌子搞出“变形金刚+空中大脑”。下次再看见歼-36在南海划出蛇形尾迹,别惊讶,那是在给太平洋对岸上物理课:机动性不是靠发动机硬堆,战术革命才是真王道。至于那些还在分“战斗机”“轰炸机”的老古董,建议早点买票来珠海航展补补课,省得天天拿米格-23类比六代机——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