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中国人不把商品卖给美国,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反而下降了!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五年来,美国人对中国敌意第一次出现缓和。 先从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说起。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对华加征关税,表面上是“惩罚中国”,结果却像一把双刃剑,刀刃反而扎在了美国消费者自己身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算过一笔账,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得多掏831美元。这钱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每个月多交70美元的“冤枉钱”。 皮尤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觉得关税对自己不利,53%的人认为关税直接影响了个人生活。想象一下,你去超市买日用品,发现原本便宜的中国制造都涨价了,你能不骂娘吗?但这时候你骂的是谁?是制定政策的美国政府,还是中国? 这里有个关键点: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关税成本。穆迪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实际支付了92%的关税费用,每个家庭每年多花1300美元。这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服务员突然说要加收20%的“爱国税”,你肯定不会怪餐厅老板,而是会骂制定政策的人。中国减少对美出口后,这些被关税垫高的价格自然回落,美国消费者反而松了口气——至少不用再为那些不必要的成本买单了。 再看美国政府的处境。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关税战,表面上是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实际上却成了经济毒药。2025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速放缓至0.83%,经济衰退风险升至45%。企业界怨声载道,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数十位经济学家联名抨击关税政策“没有现实依据”。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收上来的关税,大部分都被供应链调整的损失抵消了。纽约联储的研究指出,当关税税率提高到25%时,美国进口商转向其他国家采购,导致政府既收不到税,消费者还要支付更高价格,经济净损失反而更大。 这种情况下,美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开始转向政府。《华盛顿邮报》的社论直接批评拜登政府“早该取消对华关税”,并指出如果取消,美国通胀率一年后可能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就连美国前财政部长耶伦也公开表示,关税政策“非常混乱”,让美国家庭和企业无所适从。当民众发现自己的生活压力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本国政府的错误政策时,对中国的敌意自然会减弱。 中国这边的策略也很巧妙。面对美国的关税战,中国没有硬碰硬,而是悄悄调整了贸易结构。2025年,中国对美出口锐减,但通过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外贸总额反而逆势增长。 比如大豆,中国从巴西进口了40艘轮船的大豆,直接让巴西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供应商。石油方面,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石油量激增,而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减少了90%以上。这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策略,不仅减轻了对美依赖,还让美国消费者失去了低价商品的选择权。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减少对美出口后,美国消费者反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继续购买中国商品。淘宝、敦煌网等App在美国的下载量飙升,说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依然稳固。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切断中国商品,但消费者却用脚投票,绕过关税继续购买。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关税的实际效果,也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贸易脱钩”的策略并非没有先例。19世纪的美国和德国,正是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最终实现了经济崛起。中国现在的做法,本质上是在重复这一成功路径。不同的是,中国的策略更温和、更灵活,没有像美国那样搞“一刀切”的对抗,而是通过市场调整和战略转移,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 当然,这种策略也有风险。美国可能会加大技术封锁和政治抹黑,但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快速进步,已经让美国的遏制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中国在稀土加工和锂电池产能上的全球主导地位,让美国企业不得不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得全面脱钩的代价变得难以承受。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减少对美出口后,美国人的敌意反而下降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当民众发现自己的生活压力不是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来自内部政策失误时,他们的愤怒自然会转向制定政策的人。 中国的策略不是直接对抗,而是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市场布局,让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变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笑话。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国博弈之道。
万万没想到,中国人不把商品卖给美国,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反而下降了!据新加坡联合早
阿智通鉴
2025-04-21 14:28: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