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伦敦金融城炸开了锅。 英国首位女财相蕾切尔·里夫斯在记者会上拳头砸向

心怀星河梦 2025-04-21 15:24:57

4月18日,伦敦金融城炸开了锅。 英国首位女财相蕾切尔·里夫斯在记者会上拳头砸向讲台,金属麦克风发出刺耳鸣响:"那些嚷着要跟中国断交的家伙,建议他们先查查自己西装口袋里装着谁的信用卡!"这番火药味十足的发言犹如投进泰晤士河的陨石,激起的政治浪涛瞬间席卷全球资本市场。 伦敦金融城的老牌投行们最先坐不住了。巴克莱银行连夜调整全球资产配置模型,高盛分析师在晨会备忘录里用加粗字体标注:"中国供应链断链风险降低30%"。彭博终端数据显示,消息传出后英国富时100指数中43家与中国业务密切相关的企业股价集体跳涨,劳斯莱斯引擎公司的涨幅甚至超过疫情期间的疫苗概念股。 明眼人都看得懂这背后的算盘。英国超市货架上每三件商品就有一件贴着"中国制造"标签,曼彻斯特机场每天起降的货运航班里,飞往中国的班次比疫情前还多出15%。更别提那些穿着萨维尔街定制西装的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养老基金里,宁德时代的股票和腾讯的债券早就成了压舱石。说白了,和中国经济"离婚"?先问问英国人养老金账户同不同意。 不过政坛永远不缺唱反调的人。某些保守党议员翻出2022年中国对英投资下降12%的数据,在社交媒体上刷起#对华强硬#的标签。可惜这些数字经不起细看:那12%的降幅里,8%是鲍里斯政府自己设卡拦下的新能源项目,剩下4%还是因为英国脱欧后海关混乱导致的临时撤资。就像伦敦经济学院的凯特教授在《金融时报》专栏里写的:"有些人总爱把市场规律和政府决策混为一谈,就像指责太阳因为闹钟响了才升起。" 这场争论撕开了英国经济最深的伤疤。脱欧时喊着要"重振大英帝国贸易雄风"的政客们,七年后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2023年英国对欧盟出口额比2016年缩水21%,同期对华贸易逆差却收窄了8.7%。利物浦港的起重机操作员说得实在:"以前卸十个集装箱,八个要转运去欧洲,现在直接往中国去的货轮每周新增两班,加班费都涨了。" 当然也有人担忧安全问题。军情六处前处长在《每日电讯报》撰文,提醒5G网络和核电站项目的"潜在风险"。但翻阅英国商业部的加密档案会发现,过去五年中资参与的120个基建项目,真正触发国家安全审查的只有3例。反倒是美国通用电气去年收购英国最大风电场的交易,因为涉及军用雷达技术,被卡了整整十一个月。 这场风暴眼里的蕾切尔·里夫斯显然做足了功课。她办公室流出的谈话纪要显示,财政部测算过"硬脱钩"的代价:直接导致56万就业岗位消失,通胀率再飙5个百分点,NHS医疗系统每年要多支出27亿英镑采购替代药品。难怪她在内阁会议上直接怼回质疑者:"如果哪位部长能找到第二个愿意接手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的金主,我现在就派专机去接人。" 国际观察家们嗅到了风向转变。柏林传来的消息说,德国经济部长连夜召集中国事务专家会议;巴黎证券交易所悄悄上调了欧莱雅集团的评级,理由是其38%的原材料来自中国供应商。最耐人寻味的是华盛顿的反应——白宫新闻秘书被追问立场时,突然想起"还有个紧急会议"需要离开。 或许这个世界早就给出了答案。上海洋山港的集装箱船仍在向费利克斯托港输送电子产品,剑桥大学的实验室照常与深圳华大基因交换数据,就连曼联足球俱乐部的官方商店里,印着中文字样的球衣销量同比涨了45%。当伦敦眼摩天轮亮起中国春节主题灯光时,某些人嘴里的"脱钩"听起来就像泰晤士河倒流般不现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30

猜你喜欢

心怀星河梦

心怀星河梦

心怀星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