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次关税战,美国记者本·诺顿直言特朗普打错了算盘,他表示中国不是日本,不会走“东京的老路”。那么,诺顿的言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美国的老套路又为何会在中国身上失灵呢? 特朗普终究没能等来中国的妥协。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针对中国商品最高达245%的关税清单,但在当地时间17日,特朗普又改口称不想在关税税率上继续加码,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不仅让国际社会质疑美国的战略定力,更暴露出其贸易政策的混乱与焦虑。
究其根本,特朗普政府曾自信地认为,高关税能迫使中国服软,他想重复一遍当年美国对日本的老套路。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强迫日本升值日元,表面是平衡贸易,实则是削弱对手,这波操作最终拖垮了日本的泡沫经济,把日本从“世界第二”的宝座上赶下来。如今,特朗普想套用这套剧本对付中国,但问题在于,这次他找错了对象。 最直接的是,美国对中国关键产品的深度依赖成为其软肋。例如,美国至今无法在本土生产手机、电脑等现代经济基石产品,而这些正是中国制造的优势领域。即便在芯片等高端领域,中国近年来的自主研发进展也显著降低了对美依赖。相比之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约40%属于难以替代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若强行脱钩,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将面临断裂风险。 对此,独立调查记者、《地缘政治经济报告》创始人本·诺顿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北京不会重蹈东京的覆辙。他说,中国的体量更大,经济结构更稳,国际影响力更强,而且在面对压力时从不妥协。特朗普打错了算盘,他以为一纸“海湖庄园协议”就能压住中国,结果等来的不是低头,而是中方的“不予理会”。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的“算盘”存在根本性误判:中国与当年的日本存在本质差异。日本在二战后长期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妥协;而中国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决策能力,且经济体量是日本巅峰时期的四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前布局了经济多元化战略。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占GDP比重已降至19.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内需市场和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拓展成为重要缓冲,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中国能够承受外部冲击,而不会重演日本因过度依赖出口导致的“失落的三十年”。 这也正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注定打不疼中国的原因,实际上一开始,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迫使中国让步,确实让不少人神经紧绷,但当税率从10%、20%一路加到245%,中国企业反而不再恐慌。原因很简单,这种离谱的数字,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成了一种政治姿态。倒是美国自己,成了被反噬的一方。 特朗普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在宣布新一轮关税措施两天后,他又突然表态,不希望继续加税,因为这可能会让中美贸易“陷入停滞”。显然,他的态度变化的根源,还是希望用舆论和谈判制造短期优势。可问题是,中国不是靠压力就能让步的国家。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对华谈判陷入僵局的同时,特朗普再一次把目光转向日本。4月16日,他亲自参与美日关税谈判,把原本由财政部安排的会面临时拉到了白宫,这种“意外出场”,打乱了日本的安排,也暴露了特朗普的急切。美方一再强调“与日本磋商是优先事项”,还提出增加防务支出,显然是希望在对华磋商无果后,先从日本这里捞点好处。
这与当年“广场协议”的手法如出一辙。那次协议导致日元急剧升值,彻底打乱了日本的宏观经济,最终泡沫破裂,失去了几十年的发展红利。而今特朗普再次复制当年的剧本,试图让日本让利、配合美方节奏,但全球经济格局早已不同,美国不再是唯一的规则制定者,各国早已在寻求更加多元、平等的国际秩序。 因此,接下来的美日第二轮谈判,无疑将成为观察特朗普策略成败的关键窗口。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达630亿美元,汽车出口占比34%,表面看是易攻目标。但日本在汽车安全标准、农产品检验等非关税壁垒上的坚守,显示出其谈判韧性,若美国连最“听话”的盟友都无法说服,其全球贸易战的可信度将彻底崩塌。 至于中方,自然有着自己的节奏,从科技自主,到供应链优化,再到扩大内需,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面对外部压力没有慌乱,而是稳住了阵脚。相比之下,美国在政策执行上却混乱无序——关税政策今天说一套,明天改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掣肘;资本利益团体主导政策方向,结果是政府失去控制力。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但算盘珠子未必拨得动,中国不会走日本的老路,更不会在压力面前屈服。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冷战年代的单极格局。一个多极化的时代正在到来,而打压别人、孤立自己,只会加速暴露美国自身的问题。
对中国而言,这场较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70多个受美国施压的国家看到中国稳守阵线,它们选择“向东看”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而美国若继续滥用关税武器,只会加速自身从全球化领导者向孤立主义者的坠落。历史终将证明,靠霸权勒索得来的“胜利”,不过是加速衰落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