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出身武当的女侠,便想要切磋一番,他好歹也是出自少林,于是便想要和她比试一下,到底是少林厉害还是武当厉害? 1933年的川陕根据地,红军队伍里流传着件新鲜事,红四方面军里出了位武当派的女侠,听说能把壮小伙子撂倒七八个。 这话传到刚升了副军长的许世友耳朵里,他摸着下巴琢磨开了——自己当年在少林寺学艺八年,这回倒要看看武当的能耐。 许世友是正经八百的少林弟子,八岁就进了山门,劈柴挑水练根基,梅花桩上走轻功,这些硬功夫后来在战场上派了大用场。 黄安战役他带头冲锋,大刀片子抡起来能砍断三指粗的树枝。战士们背后都喊他"活张飞",这名声传到毛主席那儿,老人家还特意夸过他"一身好武艺,革命更需要这样的猛将"。 再说这位武当女侠何子友,打小身子骨弱得像根豆芽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十二岁那年被送到县城武馆当杂工。 谁也没想到,这个扫院子的小丫头天天偷看师兄们练拳,自己躲在柴房比划。 有天教拳的师傅起夜,正巧看见她在月光下打拳,架势比正经弟子还地道。师傅惜才,破例收了这个关门徒弟。五年下来,原先病怏怏的姑娘练成了"铁罗汉",单掌能劈开五块青砖。 两个练家子碰面那天,战士们把场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许世友瞅着眼前这个文文静静的姑娘,心里直犯嘀咕:这细胳膊细腿的,别是吹牛吹出来的名声吧?何子友倒是气定神闲,抱拳行礼时手腕子一翻,露出常年练功磨出的老茧。 开场几个试探的招式,许世友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姑娘的拳路跟少林硬桥硬马的路数大不一样,看似轻飘飘的云手,沾着衣裳就带出股子暗劲。 他使个"黑虎掏心",对方身子一拧就卸了力道;再使个"鹞子翻身",人家早绕到背后去了。二十几个回合下来,两人脑门上都见了汗,场边的战士们看得大气都不敢喘。 眼瞅着太阳偏西,许世友突然收势跳出圈外,拍着大腿哈哈大笑:"好个四两拨千斤!武当功夫名不虚传。" 何子友脸上一红,赶紧摆手:"是您让着我呢。"这话倒不全是客气,真要战场上拼命,许世友那身横练功夫确实占着便宜。不过这场点到为止的切磋,倒是让红军里多了段"少林遇武当"的佳话。 后来在川北反"围剿"的战场上,这对武林高手各显神通。许世友带着敢死队夜袭敌军指挥部,大刀片子砍卷了刃;何子友领着侦察队翻山越岭,专挑敌人防备松懈的隘口下手。 最绝的是有回抓舌头,她带着三个女兵扮成回娘家的媳妇,愣是从敌人眼皮底下绑了个参谋回来。 长征路上过草地那会儿,何子友的功夫又派上新用场。 有次队伍断粮,她带着几个战士去打野味。 别人追兔子累得直喘,她捡把石子当暗器,手腕一抖就放倒两三只。许世友听说这事,特意拿缴获的牛肉干跟她换了两只野兔,说是要给受伤的战士补身子。 抗战爆发后,两人都成了带兵的主将,许世友在胶东打出了"许和尚"的威名,何子友在皖南搞武装工作队。 听说有次鬼子扫荡,她带着老乡们躲进山洞,自己守在洞口用长矛挑翻了五六个鬼子兵。这事传到延安,连朱老总都竖大拇指:"咱们红军里头藏龙卧虎啊!" 等到了全国解放,两个老战友在南京重逢,许世友已经当上了军区司令员,何子友也在后勤战线干得风生水起。 有回军区搞联欢,大伙起哄让两位高手再比划比划,许世友摆摆手:"老胳膊老腿可比不得当年喽。" 何子友笑着接茬:"现在比做饭还差不多,我腌的辣白菜可比拳头硬。"这话把在场的年轻干部们逗得前仰后合。 晚年的何子友在干休所里教孩子们练太极拳,说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许世友听说后,特意托人捎去本自己写的回忆录,扉页上题着"巾帼不让须眉"六个大字。 这两位从武术界走出来的开国将领,用大半辈子诠释了什么叫"武者止戈",把一身功夫都化作了保家卫国的本事。 要说少林武当谁高谁低,这事争论了上百年也没个结果。 但在红军队伍里,这两派的传人倒是给后人留下了段传奇——当功夫遇上革命,再厉害的拳脚也成了救国救民的本钱。就像大别山里的毛竹,单看一根不起眼,成片连起来就成了遮风挡雨的屏障。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