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1988年,一位头发已经斑白的老人,站在他95岁老母亲的家门前。他心情非常复杂,充满了各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几十年来,为了执行一项关系国家安全的绝对机密任务,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姓名,也与家人切断了所有的联系。父亲去世的消息,他都是在三个月之后才知晓的。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可是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已经如此苍老的母亲。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轻轻敲响了家门。这位老人究竟是谁?在他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屋里老母亲的浅眠,她年纪大了,动作迟缓,慢慢地打开了房门,门口站着的人让她觉得亲切又有些不敢认。黄旭华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声音带着哭腔:“母亲,儿子对不起您,这么多年都没有回家看您。”已经95岁高龄的母亲,目光颤动地凝视着分别多年的儿子,嘴唇哆嗦着,一时说不出任何话。她缓缓抬起苍老的手,轻轻地摩挲着儿子的脸颊,好像想要确定眼前的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黄旭华牢牢地握住母亲的手:“母亲,我是您儿子旭华啊,我回来看您了。”母亲终于艰难地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这短暂的相聚,显得格外珍贵。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仅仅过了几天,黄旭华又得告别家人。“母亲,我还要回去工作,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家需要我。”老母亲虽然不清楚儿子具体从事什么工作,但她深深明白儿子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强忍着泪水点头,看着儿子离开。 是什么样的责任,让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工作,甚至舍弃家庭的团聚,甘愿默默无闻?这不仅仅是国家赋予他的重要任务,更是他个人内心深处坚定的理想。时光倒流到1924年,黄旭华在广东汕尾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与家人一起经历各种磨难,却从未放弃学习。他那思想开明的父母非常清楚知识的重要性,竭尽所能地支持他完成学业。最终,他凭借优秀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选择了造船这个充满挑战的专业。 那时候,中国的造船技术比西方国家差很多。看到国家的海防力量很弱,黄旭华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出一份力。上大学时,他积极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并在1949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来,他一直在上海造船厂工作,还和苏联的专家一起合作,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技术专家,导致中国不少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摆。1958年,黄旭华秘密回到北京,肩负重任,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出发前,上级领导向他交代了几个重点:党和国家对他寄予厚望,充分信任;这项工作属于高度机密,任务艰巨,需要做好长期奋斗甚至牺牲的准备;他必须隐瞒身份,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面对这样重要的人生选择,黄旭华没有犹豫,果断地承担了研制核潜艇的重任。从那以后,他仿佛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一般,和家人朋友减少了来往,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高度机密且极具挑战性的事业中。 研制核潜艇的道路异常艰难,面对技术封锁、资源短缺、经验不足等难题,黄旭华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投入工作,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一次次地重新开始。在科研的关键时期,即使父亲不幸离世,黄旭华也无法抽身回家料理后事。1988年,中国的核潜艇深潜试验最终取得成功,这背后凝聚着黄旭华及其团队的巨大付出和艰苦奋斗。试验成功后,黄旭华终于有机会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但也因为这次回家,家人才得知了他多年来从事的秘密工作。 “忠于国家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这句话背后包含着深深的复杂感情。此后,黄旭华带领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使中国核潜艇技术一次又一次实现突破,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忠”与“孝”。为了国家安全,他默默奉献了三十年,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国家的栋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史记新说吧
2025-04-21 16:53: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