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海丰,家里条件挺好,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脑子好使,194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他没多想就投身建设大潮。1958年,他接到一个任务——参与核潜艇研制。这可不是普通活儿,国家急需这东西保家卫国,可技术难、风险高,还得保密。从那天起,他就像人间蒸发一样,30年没跟家里联系,连名字都不敢用。 当时中国一穷二白,没技术,没设备,全得从头摸索。黄旭华带着团队,日夜钻研,吃不好睡不好,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最终,中国有了自己的核潜艇,挺直了腰杆子。这功劳有多大,咱普通人可能都想象不出来。可这背后,他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人生能有几个30年?他爸去世了,他没回去;家里有啥大事小情,他也不知道。母亲呢?从一个壮年妇女熬成了95岁的老太太,一个人在家等着儿子,却连他活着还是死了都不清楚。这种滋味,谁能受得了?黄旭华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他没得选,国家需要他,他就得站出来。 1988年,他在南海搞完深潜试验,可能是任务告一段落,心里惦记着老母亲,就顺道回了趟家。95岁的母亲看到他,愣住了,盯着他看,却啥也没说。30年的思念、担忧,可能早就攒了一肚子话,可到头来却一句都吐不出来。这沉默里,有多少复杂的情绪啊。黄旭华看到这一幕,心里肯定也不好受,愧疚、后悔肯定都有,但他从没对外抱怨过。 为啥母亲不说?也许是太久没见,脑子一时转不过来;也许是气他这么多年不回家;也许是看到儿子平安,心里石头落地,反而不知道说啥了。而黄旭华的愧疚,又是哪来的?他不是不想家,是没法家。核潜艇这事儿,太机密,泄露一点就可能前功尽弃。他只能咬牙扛着,把对家人的牵挂压在心底。 黄旭华就是个普通人,有血有肉,也有软肋。可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硬是把个人放一边,干成了大事。他的选择,换来了中国核潜艇的突破,让咱们国家在世界上有了底气。可他母亲的沉默,又提醒着我们,这份成就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牺牲。 黄旭华的选择是极端案例,咱普通人可能碰不上这种事儿。可生活中,谁没遇到过两难的时候?工作忙了,陪家人的时间少了;赚钱多了,健康可能搭进去了。黄旭华的路不好走,但走得值不值,估计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这30年,他不只是缺席了家庭,也错过了太多普通人的日子。母亲95岁了,能活到那岁数不容易,可儿子不在身边,她是怎么熬过来的?黄旭华回家那一刻,估计心里五味杂陈。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名头响亮,可在母亲眼里,他就是那个几十年没音讯的儿子。 黄旭华这辈子,真不容易。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些事比个人幸福大,比家庭团圆重。他没啥豪言壮语,就是默默干活,把命都搭进去了。这种精神,说实话,现在这年代不多了。咱们今天日子过得舒坦,别忘了背后有像他这样的人在撑着。 参考资料 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央广网
为什么核潜艇还需要时不时到海面上露个头?就这么说吧,核潜艇可以一直呆在水下,但是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