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曹德旺在法庭上指着庭长的鼻子说:我听说只要200万,你就能包给人家打

文山聊武器 2025-04-21 18:16:54

1994年,曹德旺在法庭上指着庭长的鼻子说:我听说只要200万,你就能包给人家打赢官司!我就不信了,这个官司我一定要打到底,还要打赢! 1994年,曹德旺跟福建第一建筑公司的这场官司,表面上看是工程款的纠纷,背后却藏着更多猫腻。福耀工业村是曹德旺当时的心血项目,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站稳脚跟。可福一建干的活儿实在不咋地,曹德旺觉得质量不过关,要求整改,人家不理。他一气之下扣了尾款,结果福一建直接把他告上了法庭。开庭那天,曹德旺本来是想好好讲讲质量的事儿,但审判长压根不给他机会,老揪着尾款不放,好像质量问题压根不存在。这让曹德旺火大了,他当场就撂下狠话,说审判长收了200万好处费,要包庇福一建。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当时庭上一片哗然,审判长脸都绿了,直接宣布休庭。 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不简单。一审的结果不出所料,对曹德旺不利,判他得付钱。可曹德旺是那种吃亏就认的人吗?显然不是。他咽不下这口气,也不信这世道真就黑到没边了。他开始四处奔走,搜集证据,不光要证明工程质量确实有问题,还要把审判长可能受贿的线索挖出来。这事儿闹得挺大,后来传到了上级耳朵里,二审的时候,法庭总算换了个态度,认真审了质量的证据。结果很清楚,福一建干的活儿确实不合格,不但得不到尾款,还得赔福耀损失。曹德旺硬生生把这场官司给翻了盘。 赢了官司后,曹德旺没闲着。他果断换了承包商,把福耀工业村建好,第二年就完工了。这项目一落地,产能蹭蹭往上涨,当地就业也跟着沾光。后来,福耀玻璃的路越走越宽,1993年就上了市,到了21世纪初,已经把生意做到欧美去了,在好几个国家开了厂。这一切,都跟曹德旺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分不开。1994年的那场官司,不只是个转折点,更是他后来成功的底气来源。 说到曹德旺这个人,他的故事可不光是赚钱那么简单。他打官司,不是为了耍横,而是因为他觉得诚信和正义比啥都重要。那时候,福建的商业环境还不像现在这么规范,工程质量不过关、拖欠款项、甚至官商勾结的事儿,时不时就能听到。曹德旺敢站出来硬刚,不光是为自己争口气,也是给企业界立了个标杆。他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做生意得有底线,质量不行就得整改,欠钱就得还,司法要是歪了,就得有人把它掰正。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从这场官司也能看出,曹德旺不是个只顾眼前的人。他眼光放得很长,打赢了官司后,他没得意忘形,而是赶紧把精力放回企业发展上。福耀工业村建好后,他带着公司一路往前冲,硬是把一个玻璃厂做成了全球知名的企业。2009年,他还拿了“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可不是光靠钱砸出来的,得有真本事和好口碑才行。更别提他后来捐了80多亿搞慈善,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这都说明他不光会赚钱,还真有社会责任感。 回头看1994年的那场官司,对曹德旺来说是个坎儿,但也是个机会。那时候,他要是服软,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福耀玻璃了。他选择硬刚到底,不光保住了自己的企业,还给当时的商业环境敲了个警钟。放到今天来看,这事儿特别有意思。现在的商业环境比那时候强多了,但问题也没少。质量造假、合同纠纷、潜规则这些东西,哪个行业没点影子?曹德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企业不能光盯着利润,得有底线,有原则。尤其是碰到不公平的时候,低头可能一时舒服,但站直了才能走得远。 其实,今天的商业环境跟1994年比,有进步也有新挑战。那时候是司法不公、地方保护主义,今天可能是大数据杀熟、垄断竞争这些新花样。但不管咋变,核心问题都差不多:能不能守住诚信,能不能顶住压力。曹德旺当年的坚持,对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你要是老老实实干活儿,却被人坑了,咋办?是忍气吞声,还是豁出去拼一把?曹德旺选了后者,结果证明他是赌对了。 1994年的这场官司,到现在快30年了,曹德旺早成了商界大佬,福耀玻璃也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但他当年的那句“我就不信了,这个官司我一定要打到底,还要打赢”,听着还是让人热血沸腾。这不光是个人的胜利,更是种态度的证明。今天的商业环境需要啥?不就是这种不服输、不妥协的劲儿吗?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老板,能不能守住底线,能不能扛住压力,可能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