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00多名日军占领大杨庄,没多久,村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八路军,还说日

荒沙历史呀 2025-04-21 19:28:41

1939年,300多名日军占领大杨庄,没多久,村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八路军,还说日军带了一门山炮。八路军团长笑道:“咱们把山炮偷过来吧!”

1939年1月23日,300多名日军占领了河北宁晋县大杨庄,并对周边的村庄进行烧杀抢掠。

村民们十分气愤,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八路军。

在大杨庄附近活动的八路军,隶属129师冀豫游击支队第2团,这是由129师385旅769团的部分兵力改编而来,团长孔庆德,团政委李定灼。

冀豫游击支队第2团,是八路军敌后扩军,从新部队打成主力部队的典范之一,战斗力十分强悍。

接到村民的情报后,2团团长孔庆德决定给日军一点教训,好好打击一下日军的嚣张气焰。

不过日军固守村庄,占据有利地形,武器装备比八路军好,而且还有一门山炮,在这种情况下,以他们一个团的兵力,很难全歼这股日军。即便能全歼,也是伤亡惨重,这是孔庆德、李定灼不愿意看到的。

经过商议,孔庆德、李定灼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派出精干突击队夜袭日军,大部队负责接应。

听说日军有一门山炮,孔庆德指示,最好能把这门山炮拉出来,这样就可以弥补2团火力不足的问题。

作战计划拟定好后,孔庆德决定让1营担任主攻,3营作为辅助,配合1营的作战行动。

2团1营营长叫肖永银,时年22岁。

别看肖永银年纪不大,但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虎将。

接到任务后,肖永银认为,尽管1营是主攻,但如果全营一起行动的话,目标太大,不利于隐蔽。

于是,肖永银就从全营挑了3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了一个突击队,由2连连长蔡恒金担任突击队长。

突击队的30多人,全部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队员要么是班长,要么是精干战士,甚至团里的敌军工作干事王启华也在突击队。王启华时年21岁,他会说日语,有他在,就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

1月25日晚,突击队30多人就出发了。

出发时,每个突击队员都背着一把大刀,此外还有短枪等近战武器,每个人还携带了多枚手榴弹。

这时候是冬天,地上有很多积雪,寒风刺骨,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声音,不被日军发现,30多名突击队员全部脱掉了鞋子,光着脚板在雪地上行走。

在突击队潜入村子的同时,肖永银指挥1营部署在村西、村北两个方向接应,3营部署在村南。团长孔庆德、政委李定灼掌握2团其他部队,以便应对突发状况。

时值寒冬腊月,天气很冷,大部分日军都已经陷入熟睡,山炮旁边的一名日军哨兵,也在打瞌睡,一个突击队员就摸到日军哨兵身后,用大刀砍下这个日本兵的脑袋。之后,众人就拉着山炮,往村外走。

不过突击队的30多人,之前都没有操纵过火炮,而且不知为何,这门山炮里面还装着一发炮弹,突击队员一不小心,就把这发炮弹打了出去。

炮弹在日军营房炸响,炸死了不少日军,但这也意味着突击队已经暴露。突击队长蔡恒金当机立断,让战士们往日军的营房扔手榴弹,先下手为强。

大杨庄的日军有300多人,但仓促之间,日军不知道八路军来了多少人,一时间就有些混乱。

敌工干事王启华趁机用日语喊着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之类的话,日军听到这个声音,变得更加混乱了。

与此同时,在村外接应的1营、3营听到枪声,也投入了战斗,在1营、3营的掩护下,突击队员顺利把这门山炮拉出大杨庄,八路军成功缴获了一门山炮。

但日军毕竟训练有素,短暂的慌乱过后,日军就反应过来,他们集中火力,对八路军猛烈射击。在这过程中,包括敌工干事王启华在内的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打到后半夜,1营、3营撤出了大杨庄。

期间,大杨庄的村民十分给力,帮了八路军不少忙。

3营11连在撤退途中,被日军盯上了,大批日军把他们困在了村子里,关键时刻,大杨庄的村民主动站了出来,他们挖墙开路,把3营11连带到了一条小路。

在村民们的帮助下,3营11连顺利突围。

不仅如此,大杨庄的村民还在当晚的混乱中,弄到了三发炮弹,后来更是把三发炮弹送到了八路军驻地。

这就是大杨庄之战,这一仗,大杨庄的300多名日军全部被打溃,其中有60多人被打死,多人被打伤,八路军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还包括一门山炮。

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缴获的第一门山炮,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冀豫游击支队2团缴获一门山炮的事情,还传到了时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那里。

徐向前听说这件事情后,也是非常高兴,他专门派人给突击队的战士们和大炮派了一张照片,上面还写着16个字——“八路军在大杨庄战斗缴获日军之山炮”。

值得一提的是,大杨庄战斗中,还出现了三位开国将军,2团团长孔庆德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2团政委李定灼、2团1营营长肖永银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

0 阅读:50
荒沙历史呀

荒沙历史呀

书写历史故事,传播历史文化。美美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