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人民日报!”洛浦县下井救人的00后女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目前状态不

浅笑挽云烟 2025-04-21 21:43:00

“火到人民日报!”洛浦县下井救人的00后女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目前状态不错,被她救出的那名两岁宝宝,状态也不错,在家人的陪伴下,露出了笑容。 2025年4月16日,新疆洛浦县杭桂镇,一声尖叫打破平静。 有人跑来派出所:“孩子掉井里了!”位置偏远,是村东头的一口废井。 40米深,井口40厘米宽,底部全是淤泥,孩子只有两岁,半个身子陷在泥水里,哭声微弱,听不出方向。 警车一到,围观人群已经聚起,消防、医疗队还在路上,眼下只能靠现场警力先做初步处理。 井太窄,成年人无法进入,救援设备放不下去,时间一点点过去,孩子的哭声越来越低。 布帕太姆站在人群边上,看了一眼井口,又看了一眼围着井讨论的人。 没人叫她上,没人安排她干嘛,下一秒,走上前。 一句“我下”都没说,直接脱了外套,把救援绳绕腰三圈。 身高1米55,体重40公斤,是那堆人里唯一可能钻进去的,她自己知道风险,井里不是水泥壁,是碎石砌的,干裂、松动,脚一踩就碎,没法借力。 再加上井底沼气含量高,缺氧严重,绳子只要松一点,就是一尸两命。 掉下去的是个两岁的娃娃,上不来就是活埋。 地面上的人忙着稳绳,井下的人自己靠着身体一点点往下蹭。 整整15分钟,她在井壁上撑着、拽着、托着,每下去半米,就得挪动身体三个支点。 一点碎石从井壁剥落,砸到她胳膊上,井底泥水没过膝盖。 快到底部那段,孩子哭声已经断断续续,布帕太姆把胳膊伸进泥里,把孩子头托起来,那瞬间井口上的人听见一声短促的哭——有力,说明还有气。 上面人准备拉绳,她拽了两下,表示可以,可刚要动,井壁突然松了一块。 掉下来的土直接盖住孩子腿,布帕太姆一只手拽绳,一只手护住孩子头部——不管泥怎么灌,不能呛到。 20分钟的配合,终于把孩子拉上去,小孩身上全是泥,脸看不清表情,嘴角咧着笑,一双鞋只剩一只。 布帕太姆还没上来,井底缺氧,一阵耳鸣袭来,头一歪,几乎倒在泥里。 靠着意志咬牙撑着爬到一半,绳子收紧,被同事合力拉了上去,刚一出井,整个人跪倒在地,大口喘气。 周围人拍手,有人哭了,有人拍视频上传。 没几小时,微博话题冲到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全都发了,“教科书式救援”“小个子托起大命运”。 群众记住了名字: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 2002年生,2023年刚进杭桂派出所,当辅警不到一年。 平时社区巡逻、反诈宣传,大家叫“小布警官”,不太说话,干活利索。 家里老大当过辅警,她跟着耳濡目染,长大就报了这个岗。 这个岗位,低薪、辛苦、临时编制,可真遇上事,从来没说往后躲。 井是40米的井,命是两岁的命,下来的人没有犹豫,也没讲条件。 视频火了之后,评论区翻了上万条:“请求转正!”“临时工干着最危险的活!”“真正的民族团结,就在这一刻。”人民日报用了八个字:“用青春热血书写生命至上。” 孩子父母找来了,鞠了三个躬,抱着孩子和小布警官拍了张照,孩子笑了,布帕太姆没笑,脸色还发白,左手指头肿着没力。 洛浦县公安局拟授予“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还获得了慰问金。 这起事件也敲响一个警钟:废弃井口不封,是管理漏洞,没有人管、没有责任人,谁都知道是隐患,但没人动手处理。 事发后,当地已经开始全面排查废弃井,整改通知发到各村,专家建议,推广井盖芯片定位系统,监测位移、设自动报警。 不少人呼吁要把儿童公共活动区域,做重点管理区,谁管理、谁巡查、谁问责,不能再模糊。 这事不该只是“热搜事件”,布帕太姆不是“天降女英雄”,不是营销包装出来的光环。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布帕太姆用瘦小身躯,撑起一道生命的出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在身后。 这一跳,是见义勇为的担当,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新时代青年,最有力的大爱表达。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0 阅读:46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