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和十年初夏的一天,天刚拂晓,大唐宰相武元衡一早醒来,让马夫备车,他穿好官服坐到车里,准备上朝。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长安城的天空刚刚显出鱼肚白,唐朝宰相武元衡已经起床穿戴整齐。晨钟刚敲响,他就准备出门赶往早朝。站在靖安里宅邸的庭院中,武元衡抬头望了望天色,回想着昨夜所写的一首诗。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这首名为《夏夜作》的短诗不过二十个字,却道出了武元衡此刻的心境。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已成大唐心腹之患,无论他如何竭力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却总觉得力不从心。 马夫已备好车驾,武元衡登车前,思绪却飘回了三十多年前。建中四年(783年),二十六岁的他凭借斐然文采和真知灼见通过了科举考试,迅速被提拔为华原县令。然而面对官场的污浊和将军们倚仗战功欺压百姓的行径,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武元衡愤然辞官。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这段时间里,他与各界名流饮酒和诗,无意仕途。 命运的转折来得很快。不久后,武元衡被唐德宗召见,皇帝被他的学识和忠心所打动,破格提拔他为比部员外郎,随后更是一年内连跳三级,成为右司郎中。有一次,德宗望着武元衡远去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感叹:"武元衡真是宰相的材料!" 坐在马车上,武元衡又想起了在蜀地的七年光阴。元和二年(807年)到元和八年(813年),他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地带来了安定与繁荣。在治理之余,他在城西建造了"西亭",常与幕僚们吟诗作赋。还有摩诃池上那些风雅的聚会,"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 蜀地岁月里,也少不了与薛涛的文学交流。这位才女以"校书郎"之名被世人所知,两人时有唱和。武元衡曾写道:"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满堂谁是知音者,不惜千金与莫愁。"这份惺惺相惜的情谊,成为他蜀中生活中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 元和八年(813年),武元衡回到了中央,宪宗任命他为三位宰相之一。不同于李吉甫、李绛的纷争不断,武元衡始终持正无所违附,这让宪宗十分欣赏,渐渐在政务上倚重他。 现在,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正处于关键时刻。作为主战派的灵魂人物,武元衡已经在朝廷力主讨伐,不惜与主和派唇枪舌剑。他知道这条路充满危险,却仍坚持走下去,为了那个曾经强盛的大唐帝国。 马车行至靖安里东门,天色尚未完全明亮。突然,埋伏已久的刺客们默契地射灭了仆从手中的灯笼,黑暗中一支箭矢直射武元衡肩膀,接着又有凶徒猛击他的左腿。侍从们奋力格斗,但终究不敌,纷纷惊骇逃离。就这样,堂堂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当场杀害,凶手更是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颅,扬长而去。 "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乘暗呼曰:'灭烛!'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批颅骨持去。"这一惨剧发生在元和十年六月初三(815年)清晨,震惊了整个大唐帝国。 几乎在同一时间,副相裴度也遭到刺杀。幸运的是,他跌入水沟被凶手误认为已死,侥幸保住了性命。当武元衡的马匹独自到达朝堂时,满朝文武都意识到发生了重大事件,而当得知是当朝宰相被刺杀的消息传开,举国震惊。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刺客的嚣张程度前所未有。他们竟在负责守卫皇城安全的金吾卫等地留下字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八个字。这样的威胁让追捕行动陷入了停滞,"故捕贼者不敢甚急"。 在这场旷古未闻的政治谋杀面前,满朝上下大多选择了沉默。唯一敢为武元衡之死仗义执言的是大诗人白居易。他上书请求迅速缉拿凶手,为国雪耻,却不想自己因此获罪,被贬至江州任司马。正是这次贬谪经历,让白居易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千古名句,也成为这段历史的诗意注脚。 随着时间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这场刺杀是由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联合策划的。在朝廷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讨伐中,作为同气连枝的藩镇势力,王、李二人为吴元济求情未果后,竟策划了这一骇人听闻的行刺,企图以此震慑中央政府,阻止唐宪宗的削藩行动。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武元衡的牺牲非但没有阻止削藩进程,反而激起了唐宪宗的血性。震怒的皇帝不顾群臣劝阻,不仅没有罢黜裴度,反而提升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委以重任,继续武元衡未竟的事业。 接下来的几年,唐宪宗对藩镇的打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元和十二年(817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剿灭;元和十三年(818年),策划刺杀武元衡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被部下所杀;元和十四年(819年),宣武节度使韩弘主动入朝归顺。这一连串的胜利,暂时平息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也成就了宪宗前期"英明圣武"的贤名,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元和十年初夏的一天,天刚拂晓,大唐宰相武元衡一早醒来,让马夫备车,他穿好官服
熹然说历史
2025-04-21 22:25:01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