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美国人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日本的大本营战报还在厚着脸皮胡言乱语,每天发布“大破”、“重创”美军的胜利消息。(大本营战报可以理解为日本战时的官方版新闻,其他媒体只能一字不差地转载,严禁发布任何不同的内容) 随着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军队的接连失败,民众的生活变得愈加艰难。 战事的惨败在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不满情绪,但在警察监控下,日本人民几乎没有组织形式的抗议,甚至未曾爆发公开的不满。 表面上,大多数人依然表现出对战争的支持。 自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以来,许多人已习惯了战争的存在,甚至认为征服他国、奴役其他民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每当听到日本军队在海外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消息时,民众常常会沸腾一阵。 对大多数人来说,战争仿佛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1944年,随着盟军的逐步逼近,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战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每一个阅览地图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出,曾经庞大的日本领土正在一点点缩小。 无数驻守在太平洋岛屿的日本守军,不断遭遇全军覆没。 随着塞班岛的失守和东条英机首相的下台,民众开始对政府的宣传产生怀疑。 公开的抱怨并不多见,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记中或私下与亲友谈论对战争和政府的失望。 政府努力压制谣言的传播,但效果有限。 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对官员的腐败不满,黑市横行。 在政府组织的民防和防空演习中,民众敷衍了事的现象屡见不鲜。 根据《钻石》杂志的统计,1943年日本军工厂的缺勤率为10%,到194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5%。 违法行为和少年犯罪的增多,使得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断下滑。 但仍有一些民众参与爱国集会和送别出征新兵的活动,他们的热情已经远不如早期那般高涨。 一名阵亡军人的母亲曾表达过对靖国神社的厌恶,认为去那样的地方只是徒增痛苦。 在小矶国昭接替东条英机成为首相后,政府开始私下讨论是否应放宽新闻审查,恢复政府信任。 NHK的广播中希望能开辟民众表达心声的渠道,并用更真实的报道来提升士气。 次日,便有关于台湾海域大捷的报道传来。 报道宣称日本空军在空中击沉了大量美国军舰,军民的情绪一时间被带到了高潮。 然而,第二天的空中侦察报告显示,美军的损失远远被夸大。 实际上,只有两艘美国军舰被击中,而且并未沉没。 即便如此,政府和媒体依旧坚称这场“胜利”。 1945年8月6日和9日,广岛与长崎相继遭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 事实上,在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之前,美国空军通过大量的传单散发,警告日本民众原子弹即将袭来。 然而,日本并没有显著反应,民众也并未普遍选择撤离。 首先,信息的封闭性可能是造成日本无动于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末期,日本在极度封锁信息的情况下,民众对外界情况知之甚少。 许多人认为原子弹和常规轰炸没有太大区别。 甚至在广岛遭到轰炸之后,长崎的民众依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觉。 其次,战争已经让日本陷入了极度贫困与物资匮乏的困境。 粮食短缺成为常态,如果选择逃离家园,意味着无法获得生活必需品,因此很多民众选择继续留在原地。 也有一种可能性是,日本民众对于战争的情绪依然处于“自杀式”抗争的状态。 许多人坚信,只要继续坚持,国家就能逆转局势。 因此,尽管美方的警告已经送达,但仍然有部分民众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日本有可能通过某些手段抵抗美军的攻击。 然而,随着美军的原子弹成功投放,两颗原子弹的爆炸,造成了近30万人直接死亡或受到严重伤害,而更多的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因辐射病和各种并发症死于非命。 美国的这一举动也留下了深深的道德争议。 在国际上,对于美国投放原子弹的正当性和是否符合战争道德,始终存在激烈的争论。 支持者认为,美国为了迅速结束战争。 而反对者则认为,原子弹不仅是对日本的报复,更是一种不必要的暴力行为。 参考文献:[1]娄贵书.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探析——岛国环境、骑马民族、历史特点与日本军国主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4-48
朱德的军事水平有多高?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什么叫“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普通人看林彪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