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金花不完!”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一名教授为学校捐款8208万元,自己却穿的破破烂烂,儿女也没拿到一分钱家产,被记者追问原因的时候,老人家乐呵呵一笑,这样回答道。 2020年的一天,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已经77岁高龄的王泽霖教授向学校捐款8208万元!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炸弹,在学校内外引起了轰动。捐款的目的很明确,用于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中国的禽病防疫事业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 当记者找到王泽霖时,眼前的这位老人与"亿万富翁"的形象相去甚远。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有些衣服甚至打着补丁;他的出行工具是一辆普通的电动自行车;他住的是需要爬四层楼的老旧家属院。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在学校里获得了"王抠抠"的绰号。 面对记者的疑惑,王泽霖笑着说:"我每月的退休金有9000多,加上老伴的能达到15000,根本花不完!这些钱不属于个人,应该用到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 其实,这并不是王泽霖第一次大手笔捐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通过办培训班、为农户提供禽病诊疗和养殖服务,积攒了400多万元。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但他没有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全部捐给了学校,用于建设科研实验楼和添置实验设备。 2005年,王泽霖通过转让5个兽药证书,获得了企业一次性转让费500万元。同样,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将其中的155万给予学校,100万元捐给中国畜牧医学会禽病学分会,230万用于购置实验室设备。2008年汶川地震,他又第一时间捐款20万元。 这种"抠门"与"大方"的极端反差让人不解。有一次,学校领导看不下去了,对他说:"你是大专家,要注意形象,穿件好的西装。"王泽霖委屈地回应:"我一辈子都在和牲畜打交道,没必要穿那么好。" 随着多年来科研成果的累积,王泽霖的财富不断增长。他主导的研发团队创立了浓缩灭活联疫苗研发平台,攻克了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了惊人的100%!这也让他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 王泽霖的人生故事要从1942年说起。那年,他出生在江苏苏州,正值中华大地战火纷飞之时。小王泽霖的童年记忆中,饥饿是最深刻的印记。有时全家人连树皮都要啃来填饱肚子,吃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这段艰苦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养成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习惯。 1949年,苏州迎来解放。这一年,王泽霖终于有书可读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看到解放军战士们为了不打扰百姓生活而在街头露宿的场景,让他深受感动。除了解放军战士,对王泽霖影响最深的是他的姐夫赵福仁,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赵福仁和父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下,王泽霖立下了远大志向:要做一个为百姓抛头颅洒热血,对国家、对老百姓有贡献的人。 凭借着这份信念,王泽霖努力学习,最终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专业。毕业后,他来到山西临汾的兽医院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养殖户最怕的就是牲畜得传染病,一旦发生,整个养殖场可能全军覆没。而当时预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打疫苗,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很多疫苗需要进口,价格昂贵。 面对这一问题,王泽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于是决定继续深造。1981年,他成为南京农业大学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专攻传染病学的免疫监测。多年学习后,他明白研发疫苗绝非易事,仅靠个人力量难以改变现状。为了培养更多人才,1982年,他前往山西农大牧医系任教;1984年,被调到河南农业大学牧医系,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4年的禽病防疫之路。 在河南农大,王泽霖组建了研发团队,将学校当做他的研发基地。当时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阶段,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他决定自己筹钱搞研发。从1985年开始,他在教书之余开办培训班,为农户提供禽病诊疗、化验、养殖服务,白天上课、晚上看病、周末培训的"三栖"生活让他积累了第一桶金。
上了大学才发现爸妈把我教育的有多好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