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帮中国走上科技高峰!”中国赚翻了!日本顶级科学家藤岛昭,献上日本绝密技术

生而宅命 2025-04-22 00:04:59

“一定要帮中国走上科技高峰!”中国赚翻了!日本顶级科学家藤岛昭,献上日本绝密技术,投入中国怀抱,并且还放出了一段狠话...... 2021年8月,一位79岁高龄的日本老人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悄然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这位满头白发、身形消瘦却目光坚定的老者,就是被日本视为"国宝级"的科学家藤岛昭。他的到来没有举行盛大的仪式,却在日本掀起了轩然大波,日本媒体纷纷以"亘古未有智囊流失的灾难性事件"来形容这一决定。 藤岛昭带领其麾下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标志着他毕生研究的光触媒项目最终落户中国。面对这一选择,藤岛昭表现得十分恭谦,感谢中国政府放下成见,敞开胸怀接纳他和他的团队。然而,当这一消息传回日本,许多日本网友却愤而大骂藤岛昭是"日奸",他们无法接受这位日本科学界巨擘的"背叛"。 究竟是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让日本如此看重?时间回溯到1967年,当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藤岛昭在实验中发现,二氧化钛晶体在紫外线作用下,能够将水通过光进行分解。这一发现后来被命名为著名的"本多藤岛效应"。这项技术不仅为解决能源问题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全球污染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靠可能性。 在此后的30年间,藤岛昭不断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各种环保材料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凭借这些成就,他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成为日本科学界最重量级的人物。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40年前,藤岛昭就已经与中国科学界结下了深厚友谊。1980年,他受邀到中国参加学术交流。在那个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中国科学家对科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专研精神,深深打动了藤岛昭。此后,他不仅与中国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培养了大批中国留学生。 藤岛昭所研究的两项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光催化氢气技术,可在阳光照射下让水自动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取之不竭且零污染。二是抗击肿瘤的特殊光线技术,据称能在短时间内让肿瘤细胞完全消失,这一技术已在实验室取得成功,有望用于临床攻克癌症。 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来中国时,藤岛昭平静地说道:"中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文化,都是从中国学习而来的。"这位世界级科学家的谦逊与坦诚,与日本国内将他视为叛徒的激烈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他没有在意外界的评判,而是坚定地表示,科研人员最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一个能让自己大展身手的环境。而这个地方,现在是中国。 当藤岛昭在上海开启新篇章时,这只是一个更大趋势的缩影。回望历史,他与中国的情缘始于1980年的那次学术交流。当时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有限,但中国科学家们的执着和热情却深深感染了这位日本学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藤岛昭为中国培养了40余名优秀留学生,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江雷、刘忠范和姚建年。 藤岛昭对中国学生的关爱远超常人想象。他不仅在学术上悉心指导,还自费购买了四套公寓,专门供中国留学生居住。更难能可贵的是,当这些学生学有所成时,藤岛昭并没有像许多导师那样留下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回国效力。他曾对学生们说:"我可以给你们很好的工作机会,但你们应该要有更好的发展,这个更好的发展,就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发挥自己的才能。" 藤岛昭的选择并非个例。纳米机器人领域的先驱福田敏男早在2008年就长期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他创造了全球首个可用于人造器官移植的微纳米机器人系统。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也选择加盟一家中国企业,他因发明蓝光LED解决了全球照明技术难题而闻名于世。据统计,截至2020年初,已有超过2万名日本学者选择为中国服务,中国科学院外籍专家人数达到120多人,占比13%。 这些科技精英的"东迁"背后,是两国科技政策的差异。自2000年前后,日本开始在科研界执行选择集中战略,大幅削减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同时颁布《国立大学法人法》,规定只有高水平和具有时效性的科研项目才能获得政府资助。这导致日本科研界过于注重能快速看到成果的应用科学,而忽视了需要长时间投入的基础研究。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