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稀土加工厂,去年投资30亿美元建立起了这个庞然的工厂。

暮江吟声 2025-04-22 06:10:25

韩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的稀土加工厂,去年投资30亿美元建立起了这个庞然的工厂。工厂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费太贵了。 工厂离首都阿斯塔纳不到三百公里,按理说供电不该出大问题。 可现实打了个响指——老电网拉不动现代化高能设备,主电缆频繁烧断,工厂跳闸像家常便饭。 说白了,这地方的电网还停在苏联时代,韩国人拉了一堆高功率分选机、冷却塔、压缩机,一开机电表疯转,电压直接塌架。 空调光是制冷一个月,电费够买架私人飞机,设备刚开稳就跳闸,厂房刚升温就断电。 设备也有锅,韩国用的是美系重工线,单位耗电高得惊人——每吨稀土加工,电耗高达3800度。 中国这边同样的产线,依靠余热回收技术,已经压到620度。 差距不是一点点,是代际差异,一吨稀土,加工电费接近三万块。 中国同行这价格,还能有利润空间,韩国这边连电费都收不回来,项目投产不到百天,账面开始漏血。 现金流像破桶,怎么堵都挡不住,三个月烧掉一年预算。 维修成本同样爆炸,设备一出故障,零件得从中国空运,一套装置改装一次花5万。 还不算误工和人工。这不是赔,是直接烧钱填黑洞。 再往深了看,整个产业链几乎都掌握在中国手里,韩国工厂表面自主,实则高依赖,提纯设备没本事造,17道工序样样低效。 连矿石样本都要送中国实验室分析,结果搞来搞去也没摸到技术核心。 矿砂从哈萨克斯坦,拉到韩国一吨运费3000元,稀土市场价才4000,连刨除电费都赚不到钱,这厂还开来干嘛? 最离谱的是政策本该有利——哈国平均电价全球最低,才0.05美元一度电。 可韩国人选的矿区电网老化、维护不到位,再叠加本地税费、供电附加价,实际电价翻了不止两倍。 结果,一纸报告看着划算,落地就是个坑。 工厂瘫了不说,项目还带崩了韩国,整个“境外精炼战略”的信心。 背后反映的问题,不只是一次投资失败,而是产业理解的错位。 以为开厂等于掌握资源,结果没想到光有矿和设备远远不够。 中国为啥能主导稀土格局?不是靠矿多,而是从采选、提纯、冶炼到出口,一条龙全链条打通,连环保系统、电力供应都嵌套进流程。 更重要的是:能耗成本被压得死死的,靠的是几十年优化经验和技术积累。 哈萨克斯坦也想吃稀土红利,确实有2000万吨的铈镧矿储量,但要开发出来没那么简单。 别说冶炼工艺,就连电力保障,都撑不起一个像样的工厂。 别国失败就是照妖镜,照出的是自己底子薄、技术空。 韩国这次踩雷,也不是完全没机会转身。摆在眼前的路径其实很清晰: 第一步,技术升级。 必须引入节能设备、余热回收、智能控制,不搞这套电费压不下来,做什么都亏本。 第二步,自建电力系统。 别再赌国网升级,要么拉核电合作,要么投建风电、太阳能微网。 中国在哈投资的硫酸镍厂就是自备电站,24小时不间断,照样高效运转。 第三步,政策博弈。 不能老等优惠掉下来,要去谈判,把高能环节挪到电价洼地去,把税收摊薄,跟哈国政府谈补贴、降税,砍出一条能走的路来。 可这些前提都指向一个现实——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产业生态。 不管设备、配方还是运行经验,绕不过去,硬扛不行,只能边学边补,谁能控制工艺链,谁才掌握市场定价权。 全球稀土争夺战看着是抢矿,实则是比体系。 韩国这次失败,是给所有后来者上的一课: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卖”的买卖,是靠综合国力撑起来的战略资源。 再说一次,中国之所以能站稳,是因为整个产业链完善、成本控制的号、技术掌握得牢。 谁想入局,得掂量清楚手里的底牌,光有资源、钱和工程队,远远不够。 这不是简单的“能不能做”,是“撑不撑得住”。 参考资料: 韩联社,《韩国稀土厂因电费高涨半年内停产》,2024年10月28日。

0 阅读:108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4

用户10xxx14

4
2025-04-22 11:28

这些国家,总想代替中国,给西方国家制造工业品。中国不能帮助它,危害自己,尤其不帮它建电站和炼钢厂

叫什么名字啊

叫什么名字啊

2
2025-04-22 10:34

很正常的事,饭也是一口一口的吃的,我们走过的路高丽棒子也要一步一步的走,这样才能提现技术的价值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

暮江吟声